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回暖,国内外研究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当然,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盯着宏观数据,更要将宏观、微观数据作交叉印证,而上市公司财报就是从微观角度观察中国经济的最佳窗口。

  上半年中国经济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表现都较为一致,那就是稳中向好。从宏观层面看,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6.9%,交出了一份超各方预期的答卷;从微观层面看,上市公司业绩回暖变化也比较明显。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直观地体现着中国经济的形势。上半年,A股市场逾九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业绩指标方面,营收和利润的两位数增长是近年来罕见的好成绩。传统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显著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得到夯实。

  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大放异彩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也可以相互印证: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以共享经济、旅游、智能产品等为代表的消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结构性亮点,尤其是健康、旅游、体育、文化、养老板块的中小创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突出。

  此外,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靓丽,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尤其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表现突出。从业绩看,按市场的归类统计数据,28家涉及人工智能业务的上市公司中,上半年有14家企业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超过30%。

  可以说,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可以看到经济明显企稳,结构有所优化。不仅传统行业明显复苏,新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也继续发挥着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依靠新经济板块与消费共同驱动的模式转变,而这得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国方案”。在生产率提升、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和“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效果显著,为微观层面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在靓丽数据的背后,也暗藏着一些隐忧。比如一些行业上市公司在去产能过程中虽然利润暴增,但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还面临着日趋沉重的环保压力;政府补贴依然成为许多国有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新兴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体量依然较小。可以说,经济持续回升的动力并不充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深化。

  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在结构升级过程中,有些阵痛不可避免。虽然目前新经济增长的动力尚不充足,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还不够大,但都已经在积极发挥作用,并终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邵文燕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