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诠释无锡文化基因

经济参考报

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窑码头”、“丝都”之称。这里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手工艺术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递着民族文化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薪火,再多的语言也不能完全描述这些手工艺术品的文化魅力。走进无锡手工艺文化,领略这座宜居宜游的山水名城。

无锡刺绣:以针代笔、神形兼备

世人只知苏绣好,“实比汀绣,苏绣为优”的无锡刺绣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单面绣、切马鬃绣、堆纱绣、戳纱绣、发绣、盘金绣、双面精微绣等10种绣法,正抢、反抢、平套、散套、桂花、刻鳞、乱针……30多种针法让人不得不惊叹锡绣技艺的丰富多彩。

有人说,无锡刺绣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艺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有这样一群视手艺为生命的美学大师,他们是一群能耐住寂寞,将已经在金字塔顶端的刺绣技艺潜心推向极致的工艺人,他们仍在单打独斗中寂寞守望。两天绣一片叶子,两年绣一副小品,时光静止在绣床上,一根劈成80份的丝线,细的轻轻哈气都能吹走,就这么穿在针上,细细密密的绣在绢丝底上,配色,开脸,描眉,绣底,以针代笔,要把芝麻大的人脸绣的神形兼备,把绿豆大的人形绣的灵动鲜活,便是生生把人从豆蔻年华耗作鹤发童颜。什么是奢侈,时间才是最大的奢侈。

因为得到书画界协助,锡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阳春白雪”,体现了中国传统画无画不能入绣的“盛景”。无锡刺绣和书画艺术紧密结合,锡绣从书画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展自身表现题材和艺术内涵。锡绣的绣稿来源于书画,但它又不同于书画,多样的绣法和多变的针法让锡绣又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惠山泥人:憨态可掬、寓意美好

泥塑人物艺术由来已久,女娲捏泥造人的传说证明远古先民们已经开始用泥土塑造人物形象。充满童趣的惠山泥人是无锡的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阿福的造型永远是胖乎乎、笑嘻嘻的,一副孩子气,一脸福气相,着实惹人喜爱。

当地艺人取惠山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早在北宋,便有苏轼“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粗货”泥人表达了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细货”泥人,取材主要以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为主,人物塑造得生动传神,色彩突出。“远看颜色近看花”的要求,则让惠山泥人成为彩塑历史上的一块高地。

不过阿福泥塑却不同于佛像,它不会被供奉起来,只是当作一种摆件放在居室之内。阿福永远笑眯眯的,这种笑能够感化人。

形象饱满、色彩鲜艳的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的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线条流畅,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惠山泥人作为无锡文化的代表之一,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瓷:温润如玉、青白高洁

青瓷是瓷里的小家碧玉,釉色温润如玉,如眉含春色的姑娘,散发着菊的清香。命定的某一时刻,它走进大众的视野。

青瓷最著名的两大品种,一为哥窑,为五大官窑之一,其特点:黑胎厚釉、釉色丰润饱满,青灰淡雅,面显纹片。二为弟窑,其特点:白胎厚釉,釉层丰富,光泽柔和,晶莹滋润,犹如美玉,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上。由于青瓷造型简约,釉色雅致,能够很好地衬出茶汤之色,亦取其青白之意,显示人品高洁,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品茶赏茶喜爱之物。

在清朝康熙以后的一段漫长岁月里,青瓷这一始于远古、盛于唐宋的美器在绚烂的中华瓷器史上消失了上百年。再也没有“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的盛景,再也没有人见过“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精美。

断了代的青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重视,纷纷在宜兴、龙泉等地大力研制并恢复生产。在现代材料学分析和精密机械的协助下,青瓷终于以美好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我们终于可以在袅袅熏香中拿一个梅子青盛一杯龙井,仿佛失落的文明正在手上绽放。

除了泥人、刺绣、青瓷,还有碑刻、蓝印花布、木雕、面塑、剪纸、麦秸画……这些物件产生的文化土壤和精神价值,以及依附其上的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美学的智慧,正是我们无处安放的心灵家园。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