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强监管年已过去大半程,截至8月30日,25家A股上市银行相继交出了各自上半年的成绩单。在监管的一系列重拳下,曾连续扩张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悄然发生变化,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整体放缓,有的已出现了“缩表”。不过,积极调整业务结构的银行,也收获了较快的净利润增长率,有7家银行同比净利润增速上双,多于2016年的5家。与此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保卫战”还在持续,只有不到10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上升。

  净利增速持续回暖

  近两年来,银行净利润在历经2015年“断崖式”下跌后重新回升。2016年推进转型改善之后,2017年上半年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回暖。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5家A股上市银行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750亿元,上半年平均每天赚43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25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江阴农商行外,其他银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都实现了增长(平安银行在半年报中只披露了净利润)。其中,净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54%的有13家银行,实现两位数增幅的银行有7家,增速最高的为上市一年左右的贵阳银行,达到23.26%。

  国有银行净利增长出现了很大变化。此前由于基数过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徘徊在1%左右,但从2017年中报可以看出,五大国有行净利润增速都超过1.5个百分点,其中建行为3.69%,中行甚至冲至两位数,为11.45%。

  从利润绝对额来看,五大国有行的“赚钱能力”更难企及,上半年五大行净利润总额共计5425.92亿元,日均赚30.14亿元。

  在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一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1.43%。

  不过,华夏银行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只增长了0.1个百分点,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相比基数较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来说,7家A股上市的城商行,净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贵阳银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2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的5家农商行中,此次净利润负增长的江阴农商行是惟一一家自2016年在A股上市后净利润连续两年下跌的银行。

  该行2017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2.57%,而去年底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49%。除此之外,其余4家农商行增速也均高于行业水平,尤其是吴江农商行和无锡农商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都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1.8%、10.41%。

  收入结构再调整

  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银行“吃息差”盈利模式早前就开始难以为继,这也是银行面临的痛点。不可否认的是,利息净收入目前还是银行营业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国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仍在六七成上下,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更高,例如无锡农商行达到89.66%,吴江农商行超过90%。

  在利差受到挤压后,银行普遍在中间业务方面加足“马力”,叠加今年负债成本高企等影响,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进一步出现下滑。例如农行提到,利率变动导致该行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减少63.18亿元。据统计,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幅度多数在6%-15%,兴业银行较高,下滑了25.26%。

  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的表现之一,就是银行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数据显示,上市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多数呈正增长,增幅达到两位数的有7家。值得一提的是,增加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主要的利润点并非来自跨行转账、业务咨询等获得的手续费,因银监会在2014年出台银行服务收费新规,这些业务的手续费已经被大大削减,多家银行年报显示,上半年信用承诺、咨询顾问等业务手续费收入都同比下降。

  例如中信银行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7.61亿元,同比增长6.88%,但其中顾问和咨询费同比减少5.83亿元,下降18.4%;民生银行由于代理业务手续费和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等因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2.77%。

  银行新的利润增长动力已转为资产管理、理财、零售等。南京银行代理及咨询业务同比下降59.48%,而债券承销收入同比大增99.45%,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同比猛增141.18%。吴江银行也提到,得益于理财业务增长,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41.36%。

  资产质量恶化趋缓

  在经济运行企稳和银行风控加强的大背景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增速放缓乃至下降,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5家上市银行中,今年上半年有16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下滑,2家银行不良率没有增长,6家银行的不良率增速在0.1个百分点内,浦发银行增长最快,上半年不良率上涨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资产质量恶化势头得到遏制,不良率稳中向好。

  从已公布半年报数据来看,风险数据的边际改善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在不良率下降的16家银行中,农业银行降幅最大,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2.19%,较去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0.16个百分点、0.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5家国有大行中,农行依然居于不良率最高位,其次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率分别为1.57%、1.51%、1.51%、1.38%。

  为了降低不良率,银行普遍祭出多种处置手段,并通过加强授信管理、综合运用贷款重组、批量转让等方式,一边“消化”存量的不良贷款,一边防范新的不良生成。即使不良率仍在上涨的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也出现了积极变化的信号。业内人士指出,需要警惕的是,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存量债务仍存在恶化的可能性,需继续保持关注。

  去杠杆下银行扩张减速

  而在今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是随着MPA考核逐步落地,以及金融业去杠杆不断加码,银行纷纷调整业务增速、压缩资产规模。从25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有3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出现负增长,其他多数银行总资产额增速也有所下滑。

  3家总资产规模下降的银行分别为中信、民生和上海银行。具体看来,中信银行今年上半年总资产为5.6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4.72%;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5.77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18%;上海银行资产总额1.71万亿元,较期初下降2.5%。

  对此,中信银行半年报指出,上半年负债总额比去年末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客户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下降所致。

  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银行“缩表”主要受监管影响,尤其是此前同业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规模“刹车”。叠加银行主动控制成本,同业业务出现规模收缩。未“缩表”的银行中,也不乏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者,例如光大、浦发上半年的资产规模增速,分别为0.34%和0.99%。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对银行“缩表”尚不必过于担忧。监管层表态处置风险不应带来新风险,机构对于监管加强也在逐步消化和应对,商业银行缩表即便发生也预计在适度范围内。例如民生银行方面就表示,“缩表”是因为报告期内,在M2增速下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该行主动收缩业务规模,调整资产结构。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王晗 程维妙 实习记者 袁兰 代小杰/制表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