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19:24 一财网

每一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地图。在浙江,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作战图。

在这幅地图上,清楚地标着2014-2017年浙江省的“十枢”工程、“百固”工程、“千治”工程、“万通”工程。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十大蓄水调水排水等骨干枢纽工程全部开工并部分建成,加固400座水库、2000公里海塘河堤。高质量高标准治理4000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疏浚近1万公里河道。清疏4万公里给水排水管道,新增受益448万户农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通达到户。

这些工程,被浙江省形象地概括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洪水、抓节水。这场战役自2013年打响。

今年初,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五水共治”治出了美丽新家园。浙江省全面完成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消灭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夏宝龙说,“五水共治”不仅治出了新蓝海,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2016年,浙江省生产总值4.6万亿,增长7.5%,全国排名第四位。

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促治水

浙江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境内有钱塘江、甬江、苕溪、瓯江等八大水系,8万多条河流。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前些年,经济发展了,水环境变差了。

当地环保部门一份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仍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31.7%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浙江有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径流污染等,但最大的污染源是低层次产业造成的工业污染。

夏宝龙曾说,自己在调研中发现,水环境是一个地方产业的“透视镜”,水清则产业层次高,水黑则产业层次低。

调查发现,201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大多耗水严重,而且排污量大。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4大重污染产业,其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却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但总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

变化发生在2013年初。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的《五水共治画卷》中,有一封2013年6月8日夏宝龙写给各市县区委书记的信。夏宝龙在信中说:作为地方“一把手”,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最近我一直在强调宁可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也要下决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给浙江人民创造更宜居的美好环境。

夏宝龙说,治水是浙江转型升级大战役中的关键之战。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敢打必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好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三年治水重点项目投资2300亿

2013年11月,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

2013年12月,浙江省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了“五水共治”总动员令,明确了“三五七”时间表和“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即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带动全局,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2014年开始,浙江省从感官污染最明显的垃圾河、黑臭河入手,全省共完成6500公里垃圾河清理、5100公里黑臭河治理,水体黑、臭、脏等感官污染基本消除。截至2016年底,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96座,配套管网3.8万公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覆盖率从2013年12%提高到90%,基本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做这些工程,钱从何来?“钱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各地‘三公’经费削减30%以上全部用于治水。”浙江省环保厅一位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近三年,浙江全省治水重点项目已共计投资2300多亿元。浙江省建立了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五水共治”项目投资,拓展多元筹资机制。

浙江省还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补偿、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重点水系源头地区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刷卡排污等。截至目前,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额累计达76.1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二左右,全省共有534家排污单位通过排污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251.84亿元。到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投运刷卡排污系统2196套,实现市控以上重点企业全覆盖。

2015年,出台《关于全面推广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收费制度的通知》,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对各市、县排放四项主要污染物收费,2017年起按每吨3000元收缴,统筹用于环境治理。从2015年开始,在开化、淳安等主要水系源头县实施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不考核GDP,按照出境水水质类别进行奖罚。

从2015年开始,浙江省对各市、县排放四项主要污染物,省财政按2015年按每吨1000元、2016年按每吨2000元、2017年起按每吨3000元标准收缴,统筹用于环境治理。开展浙皖两省跨界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第一轮为期三年的试点于2011年启动实施,2011至2013年千岛湖入湖水质保持在2008至2010三年平均值水平。

2015年10月,财政部、环保部正式发文明确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接续支持政策,启动第二轮2015至2017年生态补偿试点。

根据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浙江省还在2016年初出台了《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政府与11个设区市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建立103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月报制度,对不达标、水质变差、类别下降断面进行预警通报。

绿水青山红利溢出效应明显

入河排污(水)口是污染物进入水体的主要通道,管住了入河排污(水)口,就管住了入河的污染物。

第一财经记者从浙江省环保厅了解到,2016年6月中旬开始,浙江省组织开展了入河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共排查出入河排污(水)口33万个,其中9万多个开展了限期整治,到2016年底,已封堵2万个、完成整治3.6万个。2017年计划整治入河排水口77276个,至7月底,已完成整治70792个,占91.6%。

目前,浙江全省所有入河排污(水)口完成标识牌设置,公开排放口名称、编号、汇入主要污染源、整治措施和时限、监督电话等信息,实行“身份证”管理。

8月中旬,第一财经记者在浙江省采访时看到,沿途大小河流水面清澈干净,没有异味。

浙江省环保局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浙江全省已基本清除“黑、臭、脏”等感观污染,城乡环境得到很大改观,最直观的感受是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由黑臭河、垃圾河变风景河的“昔日臭水塘,今日莲花香”的沿岸村庄比比皆是。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81%,比2013年上升17.2个百分点;劣Ⅴ类占0.9%,比2013年减少11.3个百分点。

2016年4月21日,环保部组织在浙江省浦江县召开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根据与环保部对接情况,2016年国家“水十条”考核中,浙江省水环境质量目标和重点工作得分均为优秀,且名列前茅。

通过治水充分发挥出系统性的倒逼机制,通过环保加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治水促进有效投资、供给侧改革,一大批优质项目,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大的牵引和现实意义,

以杭州市为例,2016年,杭州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0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高于全国、全省2.8和2.0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21394元,增长7.7%,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8282美元。当年财政总收入2558亿元,增长14%。

2016年,杭州都市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21764亿元,增长8%,占浙江全省46.8%,综合竞争力在中国18大都市圈中位居第4,仅列上海、广州和北京之后。

如今,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建制镇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基本全覆盖。每年除险加固100座水库,加固500公里海塘河堤,每年整治疏浚综合整治2000公里河道。每年清疏1万公里给排水管道,入海强排(机排)能力、涝应急强排(机排)能力显著增强,供水能力、节水水平明显提升。

浙江省环保厅介绍,通过“五水共治”等有力举措,推动了环境持续优化,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水青山的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各大流域沿线的村民最有体会。“污水变清水、臭河变风景;猪棚换大棚、养猪变养生”等现象在浙江比比皆是。据调查,目前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从2013年的57.6提高到2016年的76.7。

浙江省“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作战图。摄影/章轲

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笼,四季各具秀色。摄影/章轲

杭州西湖。2016年杭州接待入境旅游者363万人次,增长6.3%。摄影/章轲

浙江省宁波市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