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培科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由于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带来的持续资本补充压力,以及巴塞尔协议Ⅲ过渡期临近结束,商业银行近期开始新一轮大“补血”。据相关报道,39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中资银行,除国有大行、华夏银行和今年新上市银行外,大多在今年公告或完成再融资计划,27家上市银行合计融资额5280亿元。高达5200亿元的融资总额让市场有些担忧。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光大银行最近半年多安排融资近1000亿元,但其总市值也才2000亿元,也就是说,光大银行用半年多时间几乎融了半个银行。

  本轮银行新增再融资主要通过优先股、可转债、非公开发行(定增)完成。根据相关规定,上市银行的定增将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优先股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可转债在转股后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而一级资本得到补充也将带动整体资本充足率的上升。

  虽然上市银行通过再融资可以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可以改善监管指标,但是投资者对于上市银行频繁的再融资行为并不十分欢迎,这也是银行股在资本市场长期被低估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从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股价不应该长期在PB值附近徘徊。以2016年的年报数据为例,25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达1.327万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排在了第一位,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近一半左右,这个最赚钱的行当和最赚钱的企业却在二级市场几乎以净资产在交易。

  如果换做任何一个行业,这似乎都不太正常。其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漂亮的指标后面有着让人恐惧的风险隐患。当前监管部门之所以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在笔者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兑付能力、降低杠杆率、抑制赌博式经营。但上市银行每逢监管指标调整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股市再融资,从修补监管指标的角度来看股市再融资似乎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从银行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通过股市再融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无非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和面游戏,银行的风险源和风险资产并未减少,反而通过再融资提高资本金后又不断摊大饼和放大杠杆,风险资产反而在进一步放大,而不是缩小和被抑制。

  另外,股票市场本来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但股市的直接融资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了银行的间接融资。尤其是各地的城商行、农商行,这些银行大都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这些银行与地方财政及地方政绩工程紧密相连,减少他们上市圈钱,也是为了避免让中国股市受地方债务和问题金融机构的牵连。资本市场本应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让实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但从目前情况看,已经上市的25家银行,在股票市场占据了巨大的比重,影响了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想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议减少银行IPO和减少银行股再融资,应该把股市里有限的资金补充给创新型、科技型的实体经济企业,而不是继续给银行大规模“输血”。

  对此,笔者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最好能够正确引导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而不是随意转嫁风险和盲目扩张。商业银行也应该按照监管部门的本意,以减持次级债、适当收缩过量杠杆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让资本充足率自然回升。另外,投资者也要学会“用脚投票”,面对不公正的行为要坚决说不。(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境内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