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笙歌】

  长期停牌是近期监管部门严厉监管的主要领域,近两年IPO公司数量较多,切不可再次放纵这一恶习。

  杨苏

  长期停牌对搞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有多重要,怎么夸大都不为过。那些屡屡长期停牌把资本运作当成主业的公司,鲜有运营良好的案例。经历了一年多汹涌的IPO后,A股市场并购重组正在逐渐兴起,长期停牌这颗市场“毒瘤”越早消除越好。

  A股公司的长期停牌现象由来已久。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时,因为相关事项需要较长时间和程序,才不得不一直停牌。然而,这种筹划的事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只能被动等待,很多时候大股东并不是真的在做事情,而是服务于其他目的。

  其他目的有很多,试举一例。一家知名A股企业因被动陷入控股权之争,宣布筹划重大事项将A股停牌,然而H股很快就复牌。有文章分析,港交所重视市场正常运作,内地A股重视杜绝内幕交易,A股没有同步复牌折射了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的监管理念差异。可是,这A股一停就是半年多,相信两地的监管理念差不了半年这么久。原因很简单,香港证券市场不会容忍你这么久的停牌,而A股市场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无从指摘。

  长期停牌是近期监管部门严厉监管的主要领域,海外机构和市场一直对此高度关注。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本月最新提议,一旦某只证券停牌时间达到50天的门槛,不论停牌理由是什么,都应将其剔除,包括等待公司事件进展的股票。同时建议,每日监控持续停牌的中国证券,并在停牌时间达到50个交易日后,给予两个交易日的提前通知,随后将其剔除。

  如果以此为标准,50天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停牌的常规心理预期,那么他们在筹划许多事情时的策略就完全不一样。动辄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的停牌时间,给予了大股东太大的空间和太久的时间去运作。简单思考也能判断,大股东一定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会把中小股东的利益放在首选。

  上述公司长期停牌目的,是为了在控制权争斗中取得有利位置。其他常见的停牌目的,是大股东出于各种原因的自保和自利需要。比如,有的公司大股东股份质押比例太高,在股价下跌之后没有资金补仓,被迫选择停牌筹集资金或者转让控股权。又比如,有的公司大股东不搞好主业,而是屡屡通过并购重组做业绩,所以停牌已是家常便饭。

  本月又有规模数十亿元的并购重组方案亮相A股市场,一查发现公司是老面孔,再一查公司已经停牌9个月。再去看公司大股东伸手过的其他A股公司,也在忙于转让实际控制人,而早前光鲜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没有实现业绩承诺。没有实现业绩承诺似乎也没有什么后果,只要再找到下一个运作标的,找到击鼓传花的下家,资本游戏可以继续玩下去。

  有这么一家A股公司,堪称长期停牌的“标杆”。最近一次长期停牌的前一个月,股价暴涨近100%,方案未成行后复牌,股价10多个跌停。往前追溯,公司还曾有一次超过一年的长期停牌。在公司长期停牌期间,媒体对公司重组标的进行了大量报道,显示推进重组困难重重,但这不妨碍停牌如此之久。

  在公司长期停牌的过程中,似乎中小股东、监管部门都无计可施,这放纵了许多大股东从事资本运作的欲望,给予了大股东一种畸形的资本运作工具。近两年IPO公司数量较多,切不可再次放纵长期停牌的恶习。如果公司确实在做产业并购需要几个月时间,应有严格细致的停牌期信息披露,以及未来业绩承诺等要求。如果是大股东在利用上市公司资质把并购当主业,那么监管部门和市场媒体等机构应围追猛打,特别是那些屡次公告重大跨业并购的老面孔们。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