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有些人希望我们有一个V字形反弹,回到过去的增长速度,即使回不到两位数,也可以回到8或9(%的增长速度),我认为这是幻想。”8月10日,在网易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谈到目前关于经济新周期的争论时说。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整体呈现平缓增长的态势。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14.2%,到2016年经济增速为6.7%。

  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升为6.8%,略高于前个季度6.7%的速度。2017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为6.9%,出现了经济增速略有加快的迹象。

  乐观者认为,经济可能会回到7%或者8%以上。北大教授林毅夫一直持未来20年经济增速仍可保持8%的观点,但是蔡昉等学者有不同看法。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新的经济周期将在2018年下半年开启,但这个周期不是经济V型翻转,而是中国经济在从“L”型纵向往横向转折。这更多是以提质增效、美化环境、增进民众福祉为重点的新周期,不同于以往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债务追求高增长的周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目前经济触底是指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平台转向新的中速增长平台,不会出现幅度比较大的反弹,更不可能恢复到过去高增长的轨道。

  进入新周期还是新平台?

  蔡昉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止降一段时间。有观点认为,经济增速已经见底,即会形成V形反弹,或者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定一段时间。但是,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来看是趋缓的。这中间增速或许会停下来进入几个平台,但都不是终点站。

  中国过去赖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这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力资本不足、资本回报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等。

  “这不是说我们现在做得不如过去好,而是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减速也是必然的。”蔡昉说。

  改革开放以来,多个经济周期都有谷底和谷峰。但是,2010年以来经济整体增速一直在放慢。2010年到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为10.6%、9.5%、7.9%、7.8%、7.3%、6.9%、6.7%。不过,2017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速均为6.9%,高于2016年四季度的6.8%,以及2016年前三季度的6.7%,出现略有反弹的情况。

  很多专家由此认定,经济要进入新的周期。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运行的轨迹在趋向平稳,2017年三季度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8%。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在从“L”型的纵向(“I”)向横向转折(“-”)。

  目前,从采购经理人指数到工业品出厂价格,从发电量到货运量,以及信贷的投放量,都看到了向上向稳向好的变化趋势,这就意味着市场的景气度在逐步提升。

  同时,新经济能量在放大,各种新的业态、新的模式都在高速成长,形成了下行周期中减缓和对冲旧因素的格局。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自身消费的升级再升级,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再转变,随着企业自身变革的不断推进,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邱晓华说。

  在当日的论坛上,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经济新周期的含义需要认真界定,如果有人以为中国经济又要重返一种高增长的轨道新周期的话,这是不可能的。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中速稳定增长的新平台。确切地说不是进入新周期而是进入新平台,这个平台上将来也会有一些周期性波动,是在一个大的“L”型底边加小的“W”型的波动。

  经济增速难回8%-9%

  目前,学界对于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存在巨大争议,主要在于经济增速是否会出现大幅的回升空间,或者短期增速不再大跌。

  大部分专家认为,尽管经济增速可能短期稳定,但是再回到8%-9%的增速可能性很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日韩经济高速转向中速的周期,经济增速回落了40%。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增长了10.6%,2016年是6.7%,回落的幅度也是40%左右。

  因此,从经验数据来判断,似乎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到相对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平台。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增速会逐步趋于稳定,波动幅度比上半程明显减小。经济增长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区间,重心应该转向提升经济质量。

  王一鸣认为,从2010年到2015年投资效率下降了40%,再搞负债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很难持续。未来需要在消费升级、培育新的产业、放开服务业、建设城市群和加快走出去等方面发力,尽快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蔡昉认为经济增速不会重回两位数高位。经济增长需要劳动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条件。目前,挖掘劳动力的源泉在农村。到202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12600美元),这个收入水平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是12.8%,目前官方这个比重是28%,实际可能只有18%。按此看,未来几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还要降低五六个百分点,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改革,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等,解决经济放慢的问题。

  “我们每年新增的人力资本总量,已经是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很快。因此,必须在教育和培训上有超常规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满足未来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蔡昉说。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下一步要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核心在于改革。过去中国经济进入多轮新周期,都是改革起了作用。目前,社会需要求最大的是养老、健康、旅游、教育等。所以,要加快推进供给端改革,满足老百姓这方面的需求。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