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20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变化的是你能看到香港更繁荣了。” 88岁的知名港商、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一字一顿地说,“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都配合到香港发展,使香港壮大了很多,香港也帮手将内地推向全世界,大家相辅相成,互相得益。”

  香港回归前夕,不少在港企业迁册或撤资,而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在香港经营石矿生意的吕志和对此不以为然。

  “我认为回归对香港是个机会,有内地在背后支持,香港是有前途的,所以当时我集中力量在香港投资。”吕志和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戴着标志性的短檐鸭舌帽,衣着考究,年近九旬仍神采奕奕。

  被誉为香港“石矿大王”的吕志和于1955年创立嘉华集团,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地填海、筑路、隧道工程及机场建设等,见证着“东方之珠”的闪亮奇迹。

  香港回归以来,嘉华集团更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拥有逾200间附属公司,全球员工逾3万人,投资业务遍及香港、澳门、内地、东南亚及北美洲等地,旗下产业横跨建材、房地产、酒店及娱乐休闲等领域,总资产达数百亿美元。其中,集团在香港的旗舰上市公司银河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更被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

  回顾这20年来的发展,吕志和认为,香港在金融、商贸、旅游及交通等方面有很大进展,加上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得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目前除了纽约、伦敦,就是香港了。如果不是背靠祖国,香港也不会如此强大,香港人是得益的,应该多谢内地。”他笑说,言语中透着质朴。

  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香港回归后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疫情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均安然渡过。对此,吕志和认为,“一方面香港人韧劲十足,但最主要是中央政府一直是香港强大的后盾,支持香港渡过难关。”

  他表示,香港能够维持繁荣稳定应归功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我认为‘一国两制’是最聪明的做法,能够平衡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大家互相磨合、融合,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在吕志和看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都配合到香港的发展,香港也能够善用这些机会将内地推向国际舞台,充分发挥了国家开放大格局中的门户作用,双方相辅相成。“内地和香港的地位都提高了,未来希望港人能够放心去了解内地,内地也要花些心思来配合香港的制度。”

  嘉华集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进入内地市场,成为内地首批港企之一,逐渐发展为华北、华东及华南等地区的大型建材供应商。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不少港商紧抓机遇,乘上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东风,与国家同步转型升级,嘉华集团也不例外。

  据介绍,集团近年来主攻环保建材,在秉持“采石取材,建家兴国”的理念下,陆续与北京首钢、云南昆钢、安徽马钢及广东韶钢等多家内地知名钢铁企业组成战略合作伙伴,以崭新技术提炼出环保产品,供应给内地多个大型基建项目,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并由垂直式建材供应商转型为综合环保增值型企业。

  例如,为配合国家生态建设,嘉华集团在内地的水泥生产线加入了先进的余热发电系统,务求进一步达到环保减排节能目标。

  “生意都维持得很好,有时还供不应求。”吕志和说。他也坦言,环保建材成本较高,竞争也较为激烈,“不太容易赚大钱”,但“能够配合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这位爱国情怀浓重的老港商仍旧乐此不疲。

  此外,嘉华集团位于内地的地产项目也蒸蒸日上,在上海、南京、广州、东莞及深圳等地均有开发大型住宅小区、精品豪宅、甲级商厦、商场及酒店等旗舰物业,逐渐成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极具实力的综合房地产开发商。

  目前虽坐拥百亿美元身家,吕志和仍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香港人做生意保守一些,嘉华这十几年在内地发展得比较平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赚到一些钱的。”

  面对“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逾50年经营石矿场经验的嘉华集团则跃跃欲试。据悉,以石矿业起家的嘉华集团于1964年在位于九龙安达臣道一带的石矿厂取得香港首个采矿牌照。集团目前供应全港30%的石料,即香港每10座楼中,有3座楼的建材来自嘉华。

  “‘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需要很多基建项目,均涉及石矿场的开采,嘉华做石矿生意逾50年,目前也掌握许多最新的基建技术,希望能够将这些技术引进内地,并多些机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争取超过我们在香港的业务规模。”吕志和说。

  中央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业界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推进粤港澳经济融合,激发“地理位置红利”,为高增值制造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吕志和表示,大湾区的理念“很吸引人”。他说,现在政府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大湾区内的城市与地区相连接,区内的工业、旅游及经贸发展都会随之壮大,而香港将成为重要枢纽。

  “大湾区对香港的未来不得了,嘉华很有信心参与其中,目前正在商议合作项目。”谈及至此,吕志和目光炯炯,“香港有很多真真正正想做事的商人。现在港商赴内地的投资规模较20年前大了很多,希望内地政府能够为港商提供更多机遇。”

  这位香港商界翘楚对内地近年惊人的发展速度这样赞叹:“高铁、高速公路,特别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一带的公路网,真是很犀利(厉害),也将带动沿线的工业、物流业更加发达。”

  “内地在科研方面也追得很猛,比如5G技术已领先全球。”他指出,“最让我高兴的是,内地的科研不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如军事、天文及航空等,还应用在日用品方面,如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全球范围内也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

  他表示,中国在10年前是“世界工厂”,因科技发展迅猛,大力优化了传统工业,也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受惠其中。

  吕志和对中国的前景表示看好。“内地未来5年至10年都将继续向前发展,而香港目前也在奋起直追,特别是文化艺术、旅游及航运等领域,近年的发展均配合到香港成为世界旅游、经贸中心的角色。我对香港有很大信心。”

  除了多年叱咤商场以外,吕志和还热衷于社会公益,希望钱财能够“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本着回馈社会之心,2015年,适逢集团踏入成立60周年之际,吕志和出资20亿港元设立“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以表彰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正面人生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改善人类福祉的贤人智士。该奖项为一年一度颁发,首届颁奖礼已于2016年10月举行,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2000万港元。

  而在众多社会公益项目中,吕志和尤为看重教育。谈及初衷,吕志和坦言:“我自小受教育程度不高,当时的中国人更被外国人视作文盲,那时内地的教育水平也确实不如外国高。后来我来到香港,愈发意识到教育乃强国之本,因此对做教育特别有兴趣。”多年来,获得吕志和慷慨捐资的香港、澳门及内地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已有逾百间。

  为表彰吕志和对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曾于1995年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553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吕志和星”。

  吕志和认为,青年人未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为了让香港青年一代更好地参与香港与国家的建设,基础教育十分必要。

  “特区政府或民间组织从幼儿园、小学就要开始,让青年人学习中国的传统德育,包括克己、遵守社会秩序等,也可以多组织活动,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国家的发展,为日后贡献香港、贡献国家打下良好基础。”吕志和殷切地说。

  “知足常乐”是这位老智者一直奉行与倡导的心态,也是他对青年一代的寄语。他认为,社会发展至今,物质条件较早些年优越很多,加上毕业生学历普遍较高,对工作岗位及生活质量的期望也相应提高,因此难免急于求成。

  “我小时候,家里的米缸都会贴上‘常满’的字样,寓意‘常满、知足’。”回忆至此,吕志和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其实不管你赚多少钱,够花就可以了,做人最重要是心安乐。”

责任编辑:马婕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