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15:22 新浪综合

  举一反三去杠杆(三)

  在前两期杂志中,我们分别介绍了美国是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化解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区是如何把银行从危机中解救出来的。作为世界经济的另一个中心,日本面对危机做了哪些动作呢?让我们继续举一反三之旅。

  日本经济的巅峰是在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日本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从1980年的9%一路下调至1987年的2.5%,而同时利率市场化也逐步完成。银行加杠杆后投向地产、金融的比重持续增加。加杠杆提高了日本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银行对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从1985年的7.6%大幅增加到1990年的11.4%,对个人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的占比也同样从10.2%增至15.9%,对金融、证券和保险的贷款比重从6.9%增至10.4%,其中相当一部分贷款最终也投向了房地产市场。而对制造业的贷款比重则从1985年的25.6%大幅萎缩到1990年的15.9%。

  80年代末的《广场协议》大家都很熟悉,日本经济从此转折。随着日本央行1989年开始加息,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不良率飙升。1991年日本地价开始下跌,到1995年城市土地价格已跌去15%,其中住宅土地价格跌去11%,而银行在加杠杆时期大量流向地产、金融的信贷则成了不良贷款,不良率从1992年的2%飙升至1995年的14%,整个90年代日本银行业的不良率都在5%以上的较高水平。

  但与欧美不同的是,日本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理不够坚决,不够及时,银行经营者采取的是拖延和掩盖的方式。虽然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银行资产就已经开始恶化,不良率飙升。但在90年代早期,日本并没有及时下决心处置,而是放松监管,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便利。很多银行寄希望于经济回升,采取拖延和掩盖坏账的方式。所以90年代早期日本仅有少数金融机构倒闭,并且这些机构主要是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金库、信用组合。直到1998年日本才出台了《金融再生法》,规定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理原则,强化了银行股东的责任。这带来的结果是,日本银行业没有迅速出清,去杠杆过程缓慢而漫长。虽然银行的整体杠杆不高,主动负债比重也从1990年的19%降到了11%,但这一过程也花了长达10年。三菱东京银行是日本最大的银行之一,其一级资本充足率在整个90年代都没有提高,而其非存款负债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甚至是上升的。所以,这就造成了日本银行业没有有效的出清,不能履行向实体的“输血”功能,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经过三篇文章对美国、欧洲和日本金融去杠杆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做的最好,经济恢复的也最快最彻底;欧洲其次,虽然经济起色不大,但银行系统相对稳定,经济也没出现大幅波动;而日本是处理的最不彻底,对经济造成最大影响的,并且直到现在日本经济都没有恢复元气。通过对比,最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经济目前的状况更像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情形。不过,既然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说明中国经济还有救,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组合拳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一系列去杠杆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虽然经济可能产生阵痛,包括股市在内的投资渠道可能受到伤害,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这杠杆必须要去,还要及时的去。

  诚如上期杂志所说,希望有了前车之鉴,我国不会再重蹈覆辙,同时希望国外成功的去杠杆手段能为我们所用,取长补短,去粗取精,这才是一个包容性大国应该做的。(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李艳霞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