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0日15:21 新华网

  新华社华盛顿7月19日电(记者林小春)中国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教授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认为,城市化进程本身实际上并未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反而降低了对中国人的健康危害,30年里估计避免了约45万人过早死亡。

  陶澍等人19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为了解大气污染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他们针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两个群体,研究了1980年至2010年这些人的直接生活能耗和交通能耗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并分析了由此导致人们暴露在含有细颗粒物(PM2.5)空气中的情况及相关健康危害。

  研究显示,虽然城市人口与人均能耗增加等因素会导致排放与暴露增加,但城市化造成能源结构改变,即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后更倾向于使用电、液化气、煤气等清洁能源,又会导致排放和暴露下降。全国平均而言,这种增加量低于减少量,所以降低了人们的暴露和健康风险。例如,全国2010年城市化导致PM2.5平均暴露浓度下降了3.9微克/立方米,相应减少3.6万人过早死亡;30年来总计相应减少约45万人过早死亡。

  陶澍对新华社记者说:“过去通常认为人口向城市迁移会导致污染物排放和受体在小空间中聚集,增加局部高密度人口地区的暴露,从而使健康危害增加。这样的认识忽略了能源结构变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

  但陶澍也指出,这样的变化在空间上不均衡,对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这种增加量高于减少量,所以目前的城市化模式对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不利。

  陶澍强调,这项研究仅仅从一个角度,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直接生活能源变化的净影响,其发现与近几十年大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加重并不矛盾。快速工业化导致的大气污染排放增加、基础建设扩张导致的影响、与居民非直接能耗(消费品生产过程的排放)相关的影响都是导致污染加重的因素,但均未包括在本研究中。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