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娜 北京报道

    7月14日,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华大基因在深圳创业板挂牌。截至当天收盘,华大基因当日上涨44%,报收19.64元每股。

    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深圳和玉高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玉高林”)持有公司发行前总股本的 9.95%,是公司第四大股东、第一大外部股东;2015年2月,和玉高林通过两次交易向华大基因投资20亿元。

    7月,和玉高林执行事务合伙人和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天津)有限公司负责人 、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玉投资”)管理合伙人曾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和玉投资目前管理着三只美元基金、三只人民币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0亿美元,重点投资方向包括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移动出行、SaaS。

    “过去三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取得了超过两倍的回报;到今年年底,基金的整体回报将达到五倍以上。”曾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投资华大基因复盘

    2014年10月中旬,和玉投资内部召开了第一个关于华大基因的项目讨论会;2015年1月,这笔投资正式进入交易阶段。

    不到三个月时间迅速完成项目讨论、尽职调查、决策执行,且投资阶段和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主基金所关注的A轮、B轮投资。和玉投资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如果一家公司非常有价值,我们并不在乎投资阶段。只要这个项目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内部的评估标准是,在3-5年的时间内,能够实现5倍以上的回报。”曾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014年,作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企业的华大基因曾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热捧。华大基因在2014 年 5 月启动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的工作,获得多家机构股东的投资;但到了2014年年底, 受当时市场政策和供应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公司的财务数据并不理想,开始有早前的投资机构寻求从项目中退出。

    在曾玉看来,和玉高林2015年年初对华大基因的投资是典型的雪中送炭。对应,和玉投资也因此预期能够收获非常好的回报: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度的净利润为5852.98万元,到2015年度成长为27205.52万元。

    关键时间节点上的资金支持、以及后续的资源嫁接,让和玉投资和华大基因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连接。如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作为和玉投资的顾问,为基金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投资提供参考建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和玉投资还以专项基金的方式投资了美团点评和Uber全球两个项目。

    主投中国的中美团队

    根据和玉投资官网披露的信息,公司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分别是管理合伙人曾玉、管理合伙人Ben Harburg、合伙人张文舵。曾玉告诉记者,公司还有另外两位来自美国的主要团队成员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工作。

    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机构,为什么要搭建一个中美团队?“这是经历了十几年经验教训后的决定。美国团队非常好的运营着整个后台管理的工作,让中国团队和Ben得以专注在自上而下的研究、看项目做执行上。”

    “这一代的创业者真的把地球拉平了,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很多初创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国际团队。 ”曾玉举例说,蔚来汽车在成立伊始就设立了德国和硅谷团队,医渡云在成立的第二年就成立了硅谷办公室。

    在她看来,中国和美国,或者说北京和硅谷,正在更多的相互渗透。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快结束了。上一轮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智能手机的普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以2C为主的产品和服务;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特点是‘屏’的变化——从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到电动汽车、家用机器人、VR/AR设备的屏幕。”依照这样的思考,和玉投资在2016年8月和2016年6月分别投资了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蔚来汽车和人工智能公司渡鸦科技。

    2017年2月,百度宣布全资收购渡鸦科技。和玉投资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收获不错的回报。

    从投资人到Co-Founder?

    相对于国内一线VC基金的掌门人,曾玉的学业背景和事业起步绝对称不上显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显示,她在2002年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担任中华股权投资协会执行董事;2004年创办了枫谷投资。

    枫谷投资是国内较早一批新型投资银行,第一个项目是为银泰百货引进8000万美金的投资;这家财务顾问公司还为俏江南、碧生源、顺驰不动产、太合麦田、国康网、拉卡拉等公司提供过融资服务。

    如今,曾玉已经从枫谷投资淡出,并与枫谷投资时的合作伙伴张文舵共同成立了和玉投资。

    和玉投资内部强调团队坚持自上而下的研究:投资团队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一份包括10家行业最优秀创业公司的短名单,在机会出现时第一时间投资有潜力成为前三名的项目。

    “在中国市场上,同一种商业模式里排名前五的创业公司跑出来的数据都差不多,我们只选择执行能力最强的团队,这需要对人的判断。除了常规的项目尽职调查,我们尤其关注创始人的创业精神和投入程度。”她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后发现,已经披露的出资人包括和玉投资的案例中,和玉投资多是以“跟投方”的身份出现。问及其,曾玉回应:“之所以大家有这个印象,是因为我们投资的很多项目并没有披露融资信息。在我们已经投资的项目中,有超过一半是领投方。”

    “我们追求‘First Look,Only Look’——不追逐风口项目、也很少走到市场上去搜罗项目。在新的基金中,我们希望和有经验的创业者共同发起项目。”曾玉透露,正在筹备新一期基金的募集,而这只基金未来的投资组合中,领投项目将会更多。(编辑 林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