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西沙河的治理是破例列入兴地睦边土地整治规划的”,腾冲市滇滩镇原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李定国回忆说。

  2009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国土局将滇滩镇山寨等11个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申报纳入了全省兴地睦边项目规划。当时,水患年年泛滥的西沙河却因是水利工程而进入不了土地整治的项目规划。

  为此,李定国和项目指挥部的乡镇干部们多方奔走。7月13日下午,在腾冲市滇滩镇河西社区西沙河畔采访,乡亲们讲述了治理西沙河,推进土地整治工程的经历。

  因为西沙河的水灾泛滥是滇滩镇西沙河两岸人民的心腹大患。这条河最宽时达两三百米,周边的庄稼都会冲毁。每年到六、七月份的雨季,都是村民们抗洪排涝的日子,每年加固河堤,抗洪救灾都有近百万的投入。2004年,适逢雨季,洪水肆虐,冲毁了河堤两岸的300亩烤烟、水稻和玉米,周边村民损失约达200万元。村民李仲威全家四亩地,每年都因水患有一亩绝收。

  这一现状导致村民收入连年下降,生活日益艰难。

  直到国土资源部的领导来到滇滩镇实地勘察,才发现在这里只有治理了西沙河,才能整治土地,治水就是兴地。于是果断决策拿出兴地睦边项目工程的总资金8068.03万元中的一部分用于治水。

  滇滩镇位于腾冲北部边陲,北与缅甸克钦邦板瓦毗邻,国境线长24.7公里,是腾冲对外开放的前沿,素有“极边第一镇”之称。全镇共115个村民小组,截止2016年末,有总人口29217户,当农民因水患而陷于贫困状态时,无奈选择了到毗邻的缅甸去打工,挣钱少又不安全。

  项目于2011年9月30日竣工后,治理后的西沙河筑起了12公里的生态河堤,河道最宽达到80米,最窄也只有50米,从此杜绝了水患。而且河两岸的农作物生长茂盛,呈现出一派良田美景。治理后的西沙河两岸,兴地睦边工程也顺利推进,1.5万亩耕地经过中低产田改造,稻田由过去的每亩单产400至500斤,达到现在的800到1000斤。

  用一位村干部的话说“国家的兴地睦边工程真是一个富民兴边的实干工程”。通过对项目2.67万亩土地的整治,区内耕地小田并成大田,统一修了机耕路,修了排灌沟,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灌溉系统、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以及耕地复种指数,新增耕地1900亩,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新增耕地可供养1741人,人均纯收入增加量为174.41元/人。

  尤其是极大改善了西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后,不但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保证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土地质量的提高,使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肩扛马驮变成了机器劳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于是,过去在外打工的村民,又回到村里开始种地,无论是种植稻谷、玉米还是大豆、蔬菜,产量都有所提高。201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6603.5吨,人均生产粮食911公斤。近两年,农民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土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反季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及特色水果、蔬菜、烟叶种植,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841.5元,比过去大幅提高。(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摄影报道)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