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售股权关闭网点 外资行陷中国业务“困局”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从过去一两年间逐步出售中资银行的股权,到中高级管理层纷纷“出走”,再到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少了以往纷纷参会的外资银行身影,种种迹象显示,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业务并不顺遂。

  6月19日,《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新银行”)对外透露,继今年初出售所持上海农商行的股份后,再次计划出售所持天津银行股份。无独有偶,花旗银行近期又悄然关闭了北京阳光向东支行,这已经是花旗关闭的国内第五家支行。

  “受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中资银行的业务利润都纷纷下降,外资银行就更不要说了,只是外界近年来关注的比较少。尽管出售股权是外资银行母公司的行为,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些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理想,在中国外贸出口规模下降、利率市场化冲击、外汇管制加强、互联网金融崛起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外资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6月20日,上海一家外资银行负责零售业务的负责人坦言。

  多重冲击表象

  外资银行到底是怎么了?除了声音逐渐式微外,关闭网点和出售股权也成为选择。

  记者了解到,对于出售天津银行12%股份,澳新银行称由于在中国的零售业务份额较小,未来要聚焦全行资源在最擅长的机构金融领域,澳新银行将逐渐出售在亚洲银行的股权,以弥补资本充足率和聚焦本身业务。然而事实上,去年10月,澳新银行就曾宣布将中国地区以及亚洲地区的财富管理与零售银行业务出售给新加坡星展银行;今年1月,澳新银行又以91.9亿元的交易价格出售了上海农商行20%的股权。

  在关闭北京阳光向东支行之前,花旗银行去年曾先后关闭了5家在华支行,分别为深圳车公庙支行、大连星海湾支行、北京望京支行、深圳前海支行和上海延安西路支行。

  “在一线城市关闭支行,本身就说明了业务难做。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业务在不断挤水分,而通过外资银行往来的资金业务明显就减少;在零售银行方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外资银行又并不存在竞争优势;至于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中国又加大了非正常因素外汇流出管制。外资银行业务表现已经不能用不佳两字来形容了。”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汪健分析称。

  记者统计发现,外资行近年来关闭网点、抛售股权的例子已非个案。2015年底,德意志银行将所持的19.99%华夏银行股份出售;2016年3月,中国人寿受让花旗集团及IBMCredit所持广发银行全部股权;10月,银监会批复同意包商银行受让渣打银行持有的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4000万股权。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指出,外资银行关闭网点和出售股权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现在全球金融经济整体比较低迷,国内银行业的盈利也是今不如昔;其次外资银行更擅长为企业提供跨市场的资金、投资、管理等服务,在中国存在一些市场契合的问题,有“水土不服”的症状。

  “在中国经营想获得起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撤资是权衡自身利弊的一种选择。近年来中资银行纷纷加大改革力度谋求转型,互联网金融也对金融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外资行在与中资银行直接竞争中处于劣势,也看不到外资银行变革的迹象,这直接影响外资行在中国的发展。”郭田勇称。

  业务困局难破

  10年前,各大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可谓是搞得风生水起。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仅上海一地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就为652.40亿美元,年均增长量高达22.44%;各项贷款余额337.44亿美元,年均增长27.51%;各项存款余额195.97亿美元,年均增长42.33%;税前利润达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31.62%。

  10年后,《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查阅多家外资银行2016年财报发现,外资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滑现象普遍,且幅度较大。其中星展银行(中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度分别减少18%和6%;大华银行(中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滑7.6%和46.11%;渣打银行(中国)营业收入和税前净利润分别下滑23%和45%。尽管这些外资银行在年报中解释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国央行连续降息、息差收窄,中国市场的贸易规模减小,财富客户销售下降以及贸易收入减少等。与此同时,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及由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贸易融资等行业造成压力的影响,外资行的不良率也在攀升。

  “银行零售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但在中国却惨淡收场,主要原因是物理网点稀少外加在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中,外资银行业没有跟随脚步;此外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难与中资银行抗衡。”汪健指出。

  记者了解到,直至2016年1月花旗(中国)才正式推出手机银行,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开始建立有关便捷支付的合作,而大多数中资银行早在2014年便开始拓展该市场。

  有资深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受限的服务内容,滞后的响应机制和偏弱的客户基础使得对便利性极为重视的国内客户很难舍弃中资银行选择外资行。同时基于目前的发展趋势,外资银行想在未来实现逆转的可能性也较小。

  “仍然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例,目前资产荒的情况仍然存在,未来商业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的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必然会逐步增大,而资本市场的业务布局及投资管理也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在这样的趋势下,外资银行在内地资本市场尴尬的边缘地位,又将使其极难跟上中资银行的步伐。如在IPO市场占有率方面,最成功的合资银行瑞银证券2013-2015年的内地IPO市场占有率也仅仅只有2%;德意志银行的合资公司中德证券的市场份额也仅为1%;高盛高华更是只有0.3%。在境内资产获取能力的比拼中外资银行的颓势可见一斑。”6月22日,上海一位投资银行业相关人士受访时坦言。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