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本报记者 韩一奇 北京报道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前部分民营资本也在对该类业务进行涉猎,但主要的业务范围标的是围绕其资本业务的上下游进行。

  监管不断趋于严格的资管行业正在寻求新的转型方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部分资管机构在转型过程中,正在将上市公司信用贷作为其重要的业务开拓范围,其主要围绕上市公司主体提供信贷类融资服务,而资金来源既包括银行的单一委托,也有来自渠道层面的募集。

  而与以往的股权质押、土地抵押融资不同,上市公司信用贷通常并不包含抵质押等增信措施,因此资管机构以及资管计划背后的委托人也对该类业务的风控格外重视。

  记者了解到,该类业务兴起的原因一方面与资管行业原有的通道业务、委外业务逐渐衰退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年内资金市场成本的再度提高;因而让有着较高风险利差的信用贷市场成为了新机会。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该类信用贷业务仍然是此前的类信托业务的表现之一,这与当前监管层所提出“回归主业”的呼吁仍然大相径庭;而随着当前信用市场问题的积聚,亦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会向资管机构传递。

  “信用贷”生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市公司信用贷正在成为部分资管机构所开垦的业务新增长点。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这一业务被资管机构所重视的原因之一,和当前信用市场的马太效应有关。

  “因为当前信用市场的状况正在变得复杂,二八分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总体来说上市公司的信用质量都是不错的,在这个范围中优中选优,可能会有好的项目机会。”北京一家券商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准确地说,上市公司降低了信用贷这项业务的筛选成本,因为上市公司仍然是国内相对比较优秀的公司。”上述负责人强调,“另一个原因是上半年资金成本正在抬升,不少公司都选择放弃发债就是表现,而不占用资产抵质押的信用贷正是替代选择之一。”

  由于该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此大部分资管机构在开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先找项目,再找资金”的顺序操作。

  “信用贷业务流程是先找到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然后立项、尽职调查,再发起产品寻找资金对接。”上海一家中小券商资管部投资经理张凡(化名)表示,“通常寻找银行资金会多一些,但是有时候也会进行渠道的募集,只是后者的成本会更高。”

  不过上述投资经理也坦言,银行对于上市公司信用贷的项目风险也有着不小的顾虑。

  “过去银行资金需要配置,所以拿出来委托管理,所以有些银行是有这个需求的;而通过资管产品投向上市公司信用贷的另一个便利是节约了信贷额度。”张凡表示,“但银行有着自己的担心,主要是一些银行的不良率本身就比较高了,如果再出现坏账将很难交代。”

  因此,多数资管机构也对这一业务有着严格的风控准入标准。

  “我们是肯定不做ST类、亏损类的,而且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出现异常下滑的情况,我们会谨慎考虑,另外还要结合现金流表进行分析,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比较差,可能也不会考虑。”上述资管业务负责人表示,“我们内部也有一个标准,对于哪些公司不适合做信用贷业务进行了名单化管理。”

  对于不同资源实力的券商来说,其寻找新项目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在数千家上市公司中寻找合适的项目标的也并不简单。

  “这项业务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好做,因为许多项目都要一个一个谈,团队本身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张凡说,“对于大型券商的资管部门来说,营业部、其他部门间的协调效应可能会让其快速在这块业务上有所斩获;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可能会更加吃力。”

  风险仍需警惕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用贷业务的“挖掘”,仍然是资管业务受到强监管制约下的一种表现。

  “通道业务管得越来越严了,资管都在强调主动管理。”张凡指出,“之前许多团队是做融资类项目的,所以这时候上市公司信用贷也成了一种转型趋势。”

  然而亦有分析人士表示,资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融资,仍然与当前监管层鼓励资管机构“回归主业”的敦促有所背离。

  “按照回归主业的要求,资管机构应该更多地做配置、做交易。”上海一家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资管机构做信用贷这种业务,仍然做了银行的生意,属于对信用风险的经营,这里面有个风险权责、兑付的问题。”

  事实上,以上市公司为范围提供信用贷融资,也并非近年来才有的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前部分民营资本也在对该类业务进行涉猎,但主要的业务范围标的是围绕其资本业务的上下游进行。

  “公司从2014年以来一直有着一块业务,但主要的贷款客户也是自己做直投或者定增的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的一家大型控股集团业务负责人表示,“当然如果公司的资质好也会考虑,开展这项业务的主要考虑是提升集团的资金效率,同时用好的融资服务来和上市公司更好地实现资源交互。”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以自有资金进行上市公司信用贷业务无可厚非,但若以资管产品为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贷融资,一旦发生风险暴露将出现较大的纠纷问题。

  “因为资管机构的资金都是募集资金,即便‘新八条底线’不让承诺预期收益了,但是依靠业绩基准等安排,信用贷业务难免存在利差问题。”上述非银分析师表示,“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资管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如何保障,资管机构是否会被要求刚性兑付,这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会给资管行业酿成新的问题。”

  (编辑:李新江)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