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 与“女子银行”(下)

  一山

  商界才女张幼仪任职十多年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是近现代以来上海唯一一家以“女子”命名的银行。从1924年创立,到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时结束,前后持续31年,是现代中国同类银行中历史最为悠久者。

  早在民国肇始的1912年,上海昆山籍进步女性张凤如就曾在上海《民立报》(于右任主办,宋教仁、章士钊等先后主编)上发表《发起女国民银行之说明》一文,并草拟《筹备中华女国民银行缘起》及《简章》,提出创设“女子银行”的想法:

  “二万万女子以平均每人有银二两,九百万人,平均每人有金二两,积金一千八百万两,尚有男子及幼孩之金银饰物,保存于女子手者,统计殆不下二千余兆。……以此巨资,为女子国民银行之资本,其伟大足冠全球,以之贷诸政府,外足以清偿外债,内足以资建设,诚能做到,女国民之能力,实足以夺六国银行团之席而代之”。

  当时中国有“四万万国民”之说,其中一半女同胞都成了构想中的“中华女国民银行”的潜在股东和客户。六国银行团,指的是英、美、德、法、俄、日六国在华分别开设的汇丰、花旗、德华、东方汇理、道胜、横滨正金六家银行合组的对华贷款垄断机构。假若将“二万万女子”手中的金银资财聚拢起来,当然能够跟外国银行一较高下。可惜如此宏大的构想显然不易落实,动议阶段便告夭折了。

  清末民初,上海等沿海商埠风气渐开,一些拥有新知识的年轻女性得以从事医生、教育等行业,但总归是凤毛麟角。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西方的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城市阶层中逐渐传播开来,妇女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纷纷聘请女教员,海关、电信局、警察厅、商店等也陆续招收女职员。而银行是中国女性最早涉足的行业之一。

  早在民国初年,一些银行就出现了女职员的身影。如北京的新民储蓄银行附设“妇女储蓄部”,聘用女职员,专门招待女性客户。上海的国民商业储蓄银行、美丰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也都聘用女性担任会计、速记员之类职务。

  随着时代风气的逐渐转变,“女子银行”不再只是一张美好的图画了。

  1921年9月,北京诞生了中国现代第一家女子银行,名为“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行址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但这家女子银行存在时间短,1925年7月受北京“九六公债”(北洋政府发行的一项公债总额9600万元,故有此称)风潮的影响而被迫停业。后起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坐拥“金融之都”的地利,又得到陈光甫、张嘉璈等江浙财团领袖鼎力支持,因此就得以独树一帜了。

  自1924年开业后大约十年间,上海女子银行的营业状况一直向好,盈利逐年增加。但到了1934年下半年,因国际银价急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尤其是上海的银行、钱庄等大小金融机构银根极度短缺,引发所谓“白银风潮”。一时间钱庄纷纷倒闭,惶恐的储户则争相赶往银行提现,业界风声鹤唳,受此拖累,上海女子银行当年的盈利大减。

  第二年,上海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商各业疲敝不堪,女子银行不得不紧缩放款业务,可已放出的款项却难以如期收回了。该银行因此与一些客户打起官司,社会上也谣言四起,导致其声誉受损。直到风潮趋于平息的1936年,女子银行的呆账仍达30万元,这在当年可不算一个小数目了。

  1937年12月上海沦陷,上海女子银行没有迁到大后方,后来经历汪伪政权的统治,艰难维持。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对留在“沦陷区”的金融机关进行严格清理,因该行董事多有声望,总算得以过关。

  抗战期间困居上海的张幼仪,此时已人到中年。她一度从政,出任过1946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她二哥张嘉森是该党创始人。民社党与国民党政见相近,参与制定1947年初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1949年4月,国共内战胜负几无悬念,张幼仪辞去女子银行职务,匆匆离开上海,到了香港。据她的老朋友说,在辗转赴港途中,她随身携带的钱财被亲信卷走(也有说法是她把钱交给弟弟炒股,赔得精光),刚抵达香港时,日子不太好过,幸得兄长们资助帮忙,后来又进了兄长一位朋友开的房地产公司里当主管,总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1974年,年过七旬的张幼仪移居美国,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最后十四载的晚年时光。

  作者为学术期刊编辑,历史学博士,专治民国金融史。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