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9日16:33 海外网

可燃冰点燃火炬俯视图 图源:网络

由可燃冰点燃的放空火炬 图源:网络

2017年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1266米海底以下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这是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这样一个科技上的历史性突破,对于我国能源结构与安全、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等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李少丹接受海外网(m.haiwainet.cn)约请,撰稿探讨可燃冰试采将带来的影响,以及商业开发的重要价值。

各国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或将进一步加剧

从资源角度而言,南海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的聚宝盆,无论是海洋渔业资源还是海底石化矿产资料都异常丰富。而南海争端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突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可能蕴藏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藏。

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的地缘重要性无外乎来自于2个方面:地理重要性(马六甲海峡的运输咽喉地位)和蕴含的资源禀赋(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或者二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为此,南海可燃冰资源的成功开发,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南海区域的资源禀赋。根据此次勘探显示,本次开采的南海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南海地区的地缘重要性将更上一层楼。

因此,相关声索国对南海资源的觊觎将更加迫切,域外国家如果试图介入南海议题,也将会更多地从能源开发衍生出的地缘视角来认知南海争端。

而对于中国而言,可燃冰分解释放出天然气,天然气燃烧污染远小于煤和石油,将极大改善中国的大气污染情况。所以,可燃冰这种能源开发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中国可燃冰储量是1000亿吨,800亿吨在南海区域。

地缘政治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根据这一定义,可预见的是围绕南海地区的主权争端和地缘政治角力或将进一步加剧。

缓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马六甲”困境

我国的可燃冰资源大约有1000亿吨的储量,如果得到开发,其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以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计算,相当于200多年中国不必进口任何石油,同样,这些可燃冰资源如果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也将大大减少整个东亚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而使整个东亚地区既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也大大缓解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进一步夯实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优势地位

中国超强的科技、工程实力将使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存在感、影响力和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可燃冰开采是中国超强海洋科技实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展示。本次试开采是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在试采作业中,部分“大国重器”也闪亮登场。此次在神狐海域实施试采的装备是我国17年2月最新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其净重超过43000吨,约等于37层楼高,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曾经,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并未得到相关声索国的认同,而是不断强化其在南海地区的非法既得利益。中国超强的科技实力将使自身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占据主动和先机,这等实力是其他声索国短期内所望尘莫及的。而这既最容易为他国所观察和感知,也是一种对声索国非法占据行为的“成本强加”,使其非法占据所带来的收益逐渐为成本所抵消乃至入不敷出。这样南海的对峙将成为综合国力的对峙,而这方面的竞争,中国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从而有助于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获得各方真正认同和落实。与此同时,持续有效的南海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将大大加深和强化国际社会对我国行使南海主权的印象与认同。

可燃冰技术的开采目前还在试运行阶段,大规模的商业开采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完善和经验积累,因此当务之急是继续加快对南海区域可燃冰资源开采与利用,使其早日成为一条能源开发利用能源产业链,最终赢得南海主权维护和南海行为准则制定的主动权。

(李少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成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责编:刘思悦、王少喆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