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4日14:09 一财网

  房企业绩为何能逆市飘红?

  在暴风骤雨般的政策之下,房企2017年一季度考的成绩陆续出炉了。目前万科、碧桂园、恒大三家房企销售金额均已超过千亿元,规模之争依然激烈。

  市场风向急转直下,房企的态度也出现分歧。在过去的三月举行的多场业绩发布会上,“审慎”、“保守”的相关词语频现,但同时也有房企对未来看法乐观,土地市场仍是其规模支撑的主要道场。

  房企业绩逆市飘红

  这是楼市调控最为严厉的一年,2月末至今,全国多数大中城市已经先后升级地方调控政策,个别城市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出台两次甚至多次楼市新政。

  房企、中介、炒房客被逼告别房价上涨的温床,押上了身家性命的房企是楼市下行的最大“受害者”。但与风向相反,房企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业绩表现不俗。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至4月13日,已有36家标杆房企公布一季度销售业绩,它们的合计销售额为9596.1亿元,比2016年同期的5372亿元上涨幅度高达78.6%;合计销售面积7287.4万平米,同比上涨64.2%。

  销售榜单前三名依然由碧桂园、万科、恒大所占领,它们在2016年全年也是国内房企销售金额榜单上的前三名。

  碧桂园官方数据显示,碧桂园2017年第一季度实现合同销售金额为1506.6亿元,销售面积为1664万平方米。而2016年同期的销售金额为428.7亿元。2017年第一季度碧桂园销售金额同比上涨251.4%,在目前公布一季度业绩的房企中同比增幅最大。

  万科第一季度的销售业绩与碧桂园十分接近。据万科公告,2017年1-3月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面积988.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502.7亿元,将近2016年全年3647.7亿元销售金额的一半。对比2016年同期752.3亿元的销售金额,万科涨幅为99.7%。

  恒大今年首3个月的销售金额约达1069.3亿元,同比增长62.8%,销售面积及销售均价分别约为1129.8万平方米及每平方米9465元。

  一季度房企销售金额前十名中,除了碧桂园、万科、恒大外,还有销售金额为574.12亿元的保利地产、571.62亿港元(约为人民币506亿元)的中海地产、430.2亿元的龙湖地产、405亿元的融创、332.6亿元的金地、304.3亿元的华润置地和265.11亿元的招商蛇口

  以销售金额构筑壁垒,十大房企中,前三名的销售规模和后七名的差距拉开。克而瑞在研报中指出,碧桂园一季度销售已完成了全年4000亿业绩目标的36%,得益于一季度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火爆,主要布局三四线城市的碧桂园业绩增长明显。

  严苛政策环境下,房企业绩逆市飘红。总部位于华南的一名房企高管表示,“这是企业留有余粮的原因。去年是房地产大年,多数房企的销售业绩大增。而去年四季度开始,楼市一改宽松政策环境,开始出台调控,多数企业内部开始作出迎接楼市小年的准备,为了保持每年增长相对平稳,把部分业绩留待今年上半年结转。”

  后市判断分化

  楼市下行,撇除房企留有“余粮”的因素,真实的市场并不乐观。

  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新房市场价格涨幅趋缓。其中一线城市受调控影响涨幅收窄最为显著,一季度累计上涨0.80%,较去年四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二线代表城市累计上涨2.19%,较去年四季度收窄0.70个百分点;而仍有去库存任务、少有调控政策出台的三线代表城市上涨2.57%,在各线城市中涨幅突出。

  但有房企质疑三四线城市楼市繁荣的可持续性。深圳控股董事会主席吕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三四线城市的回暖主要受政策因素推动,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财富及经济因素难以支持该等地区的房地产持续回暖。”

  万科索性在年报中对烟台、乌鲁木齐、唐山、温州、芜湖、大连、南充、南通等12个城市共13个项目进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总金额为13.8 亿元,较2015年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增长 82.3%。

  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下,房企对后市的判断也出现了最大分歧。土地市场是房企规模支撑的主要道场,拿地动态是其对后市判断的侧面反映。

  同策咨询研究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3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8014.97亿元,较2016年1-3月上升23.47%,土地成交面积54764.41万平米,同比下降23.33%。

  整体而言,虽受楼市调控政策和政府土地行政干预的双重影响,土地市场表面降温,实则房企拿地热情不减。2016年,全国楼市销售面积大幅增长,企业现有存量减少,特别是在热点城市的存货明显不足,企业拿地补仓意愿高。

  据同策咨询研究部的数据,一季度,包括碧桂园、万科、恒大、中海在内的20家品牌房企累计拿地40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7%;拿地金额为2452亿元,同比增长113.0%。从拿地结构来看,品牌房企一二线城市拿地占比超7成,其中二线城市拿地占比52%。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有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在市场下行时大量买地囤货,以更低廉的价格拓展后续数年的开发规模;但也有企业错误判断以致去化困难、拖累企业资金链。规模争霸战一旦打响便无法回头,房企用脚投票的决定对错只能交付时间来检验。

  当下可确定的是企业已作出的拿地动态。一季度,碧桂园拿地金额是行业最高为411.21亿元,仅次于碧桂园的是恒大,拿地金额为281.19亿元,排行第三的是中海,中海的拿地金额是279.2亿元。而销售金额最高的万科,拿地保守,1-3月里总金地金额为158.46亿元,排行第八。

责任编辑:胡青山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