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3日06:22 金融时报

  经济增长新动能蓄势发力 上半年预计总体乐观

  本报记者 赵萌

  本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将发布最新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在此之前,已有多家机构基于已经公布的相关数据对2017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二季度进行了展望。多数机构持乐观态度,判断经济回暖信号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经济运行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之后,二季度将延续稳中向好的格局。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均预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6.8%,且前者进一步预计二季度GDP增长6.9%,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在我国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的政策背景下,新兴产业将快速成长,经济增长新动能将与传统动能“双轮驱动”经济运行形势转好。

  工业经济回暖与消费增速放缓并存

  从3月份的制造业PMI数据来看,工业经济回暖是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3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2%和53.3%,分别比上月升高0.5个和0.3个百分点,在供给和需求回暖的同时,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为53.4%,升幅高于上月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PPI的上涨是一季度工业经济全面回暖的最大推手。今年2月份,P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8%,同比涨幅为2008年以来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周昆平认为,这一轮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主要的推动力似乎并非最终需求,而是期货市场,尽管PPI已经连续8个月增长,但多数原材料库存仍在历史低位,导致资金流入拉升价格,一些厂家开始捂盘,供应不足使价格出现进一步上升冲动。

  与工业利润和增加值增速加快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1月至3月消费累计增速在9.6%左右,相比基础设施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或有所减弱。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认为,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主要与小排量汽车减半征收购置税政策减退、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和去年基数较高等因素有关。但应当看到的是,新兴消费和住房有关的消费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显示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创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下,新产业、新业态继续加快成长。

  上半年资金面持续偏紧

  专家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开局良好,且企稳势头有望继续,这使得当前稳增长压力已明显减小。在经历了3月底短暂的资金紧张后,近日银行间市场重回平静,那么,二季度货币市场利率会否维持在高位?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走势如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认为,货币政策转向防风险,二季度资金面将持续偏紧,市场利率将继续在相对高位运行,操作利率有可能再次上调,但流动性大幅收紧、利率持续显著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了解到,二季度是监管部门一系列监管新规的密集落地期,这将对货币市场构成紧缩压力。这些旨在减少市场套利、禁止资金空转、遏制期限错配、防止过度加杠杆的强有力举措对银行间市场有持续紧缩作用。

  不过,鄂永健分析认为,市场利率大幅攀升的可能性不大:“财政存款下放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是有利因素,今年财政政策更为积极有效,参照往年规律,预计今年6月份财政存款下放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这将有助于缓解半年末时点资金紧张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过程中,目前利率走廊雏形初现,新的市场调控机制日臻完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出工具丰富多元、频率明显提高和覆盖全部金融机构的特点,这是货币市场流动性平稳的基本保障。”鄂永健表示。

  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分析认为,中国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展望2017年,全球银行业盈利状况将有所改善,但资产质量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仍需高度关注。中国金融“去杠杆”将持续推进,不良贷款率或稳中趋降,信贷投向发生转变,净息差下降趋势有所缓解,养老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将迎来发展机遇。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上游至中游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对银行信贷的需求逐步提升,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积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的好转也为银行“脱虚向实”提供了机遇。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运行转好将推动银行业务结构回归传统状态,企业端信贷需求回升、银行过度创新套利收缩,将促使商业银行回归相对稳定、正常、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曾刚表示,如果企业端没有信贷需求,想让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也是困难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