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设硬杠杠,一切都是为“住”开路

  4月6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消息,将为“新北京人”专项分配公租房和自住房。仅仅几天时间,这事儿就落地了:燕保•马泉营家园和燕保•高米店家园两个公租房项目,已经开始正式登记,北京户籍和非北京户籍的无房职工,都可以提出申请。

  据说两个项目都非常受欢迎,登记人数大大超过了房源总量,最终谁能幸运入住,还需要通过摇号来决定。

  为什么说入住公租房是“幸运”?因为“居京城,大不易”,现在北京房价这么高,租一套普通的二居室,每个月的租金怎么也得大几千元。而这两个公租房项目,每平米月租金标准不到40元。一套6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是2000多元,在北京绝对算是便宜的。一年下来,租金这块就能省个一两万元,几年下来负担减轻就更加明显。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2%。在这些外来人口中,就有很多是在北京工作的“新北京人”。尽管这两个项目可配租房源只有400套,远远不能满足“新北京人”的需求,但毕竟是开了个好头,也让更多的人有了盼头。

  实际上,北京从三月份开始,就密集出台多项房地产新政,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限购政策不断加码,从“认房又认贷”到学区房、平房实现全覆盖,最大限度地遏制炒房;在严堵的同时也在加紧“疏”,2017年北京将建30万套住房,包括产权类住房25万套,租赁住房5万套,更多地向刚需倾斜。

  所有的这些举措,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稳定市场预期,让房地产回归“住”的属性。政府释放的信号这么强烈,那些还在挖空心思炒房的人,是不是也要思忖一下,“顶风炒房”风险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该住手就住手吧!

  “五类”调控目标首次明确,方便各地“对号入座”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除了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出台调控政策外,中央部委也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日前,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房地产调控“因城施策”设置硬杠杠,首次明确了住宅用地“五类”调控目标:显著增加、增加、持平、适当减少、减少直至暂停。

  明确“五类”调控目标,等于给了地方政府一把尺子,量一量自己处在哪种情况,然后“对号入座”。比如,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就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则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那房价上涨压力不大、也没有去库存任务的城市咋办?《通知》没有提,但麻辣姐认为这个好办,您维持现状就好。但也要保持警惕,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动向,防止热炒苗头出现。

  然而,有了“五类”调控目标,在具体操作上还可能拿不准。比如,一些城市房价不涨压力都不小,那住宅供地到底是要“显著增加”,还是要“增加”?房地产库存量多大需要停止供地? 正是考虑到了实际操作的问题,两部委对“五类”目标划出了硬杠杠:

  ——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

  ——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

  ——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

  ——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不少围观群众发现:哎,说好的是“五类”调控目标,怎么上面只规定了四种情形?麻辣姐仔细看了一下,这里面没有提到“持平”的情况。那么,什么情况属于“持平”?应该是在“增加供地”和“减少供地”之间,这个消化周期为18个月以下、12个月以上。

  这次两部委《通知》还特别强调,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总价、土地或楼面单价新高等情况,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有了这些硬杠杠,地方政府房地产调控的随意性就减少了,人们对“面粉”贵过“面包”的担心也少了。

  “城市政府有意无意把房价往高推,为什么这么搞呢,是因为卖地有收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一些城市住宅用地普遍是偏低的,需要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因为如果地价过高,就会成为生产运营各方面最大的成本,整个城市运营成本上去以后,就失去了竞争力,城市相当一部分产业可能会衰落。得到了一个卖地收入的芝麻,最后把整个城市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西瓜给丢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合算。

  建立长效机制,住宅用地要有中期规划

  《通知》还提到了一点,特别重要:各地要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制度,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合规自有资金购地。经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金融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也就是说,房企拿地必须是自有资金,不能靠贷款出高价。这意味着,“去杠杆”不只体现在购房者的房贷上,还延伸到了“购地”这个源头,这个约束力也是蛮大的。花自己的钱才知道心疼,房企在竞价买地时,就要好好掂量一下自身实力,价格太高能否承受得了。

  在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方面,两部委也有动作。要求各地依据住房现状调查、需求预测以及在建、在售住房规模等,尽快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中期五年和近三年的住房建设所需用地。2017年6月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县应编制完成,并向社会公布。

  话音刚落,《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就出台了,还真是立竿见影!今后5年,北京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5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1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认为,从长期看,要稳定楼市需要从土地、税收和金融三个方向,加大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房价稳定的长效机制。

  这份报告还特别指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由于市场容易量较小,更难以经受投机冲击。这些城市往往购房政策宽松、可用金融杠杆很高,只要被投机者盯上,房价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翻番,进而又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财富游戏。调控楼市不仅需要坚持因城施策,还有必要从宏观角度,逐步降低投资楼市总体金融杠杆。即使在库存相对较高的三四线城市,也必须从住房的居住属性出发来制订楼市政策,避免采用鼓励投机、加杠杆、推高房价的方法来去库存。(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李丽辉)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