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三所一惠”布局 陆金所转型路径渐明

  汪青

  对于坊间有传闻称,在原有的“三所一惠”框架下,“大陆金所”版图中将再添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大华”)。并称,后者目前正在进行股权变更中。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不论是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金所”)还是平安大华均对此消息予以否认。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消息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实际上,在经历前期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架构改革后,陆金所最初的“P2P”标签正在不断被淡化,而其转型路径也正在不断清晰。

  定位综合财富管理

  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排头兵,陆金所的一举一动都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日,一则“平安大华以及一家注册地在新加坡、负责跨境业务的子机构或将纳入‘大陆金所’体系”的消息在业内流传。不过,陆金所和平安大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予以否认。

  对此,一位对互联网金融有深入研究的私募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圈子里看来,既然有平安大华并入“大陆金所”的消息就不会是空穴来风,至于双方均对此事予以否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从商业机密角度考虑,企业进行否认也是必然之事,一旦商业机密被曝光,势必会影响到平台的战略布局和项目推进。”该人士如是说。

  在该人士看来,平安大华的纳入其本质就是一种抱团,将之前都是单一、独立的产品进行整合,使业务之间得到协同发展;同时,也是对投资者进行分级。让平台的金融产品层次性更加丰富,打造陆金所一直对外宣传的“综合一站式开放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基于此,通过网贷业务积累起来的高净值客户可以去投资基金产品。此外,由于受到网贷限额的影响,大额标的已经被禁止,那么在手握基金牌照的情况下,陆金所就可以通过私募、信托等产品满足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这也是今年以来行业内的一种发展趋势,预计很多互金平台未来转型都会选择该路径。”据该人士透露,实际上,目前包括红岭创投在内的几家平台都在进行尝试。

  据平安集团3月22日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金所控股”)于2016年完成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从而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的战略布局。

  而在全面布局财富管理(陆金所)、机构间交易(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和消费金融领域(平安普惠)后,陆金所控股全年零售端交易量15351.63亿元,期末零售端资产管理规模4383.79亿元,活跃投资用户数 740万,机构端交易规模达41999.25亿元。

  如今谋求登陆资本市场的陆金所控股,其最初的雏形是以网贷起家的陆金所。在成立之初,由于背靠平安集团,陆金所在网贷行业快速发展之际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很多投资者直接将两者画上等号。

  自2015年3月开始,陆金所控股的版图便在不断调整与扩容。首先,便是将陆金所辖下的P2P业务进行剥离,并将其与平安直通、平安信保合并为“平安普惠”业务集群。

  彼时,陆金所的定位已由最初的“个人网络借贷平台”转变为“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化转型正式启动;2015年8月,平安海外控股以19.538亿美元将平安普惠与前交所打包出售给陆金所,并于2016年5月完成整合;2016年3月,平安集信2.86亿元收购重金所72.22%股权,并在此后收购剩余股权,将其正式纳入陆金所控股版图之中。

  此外,去年年底,为顺应《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有关网贷信息中介机构禁止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的要求。陆金所正式发布公告称,将P2P业务正式拆离,由旗下平台陆金服(全称“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网贷业务的发展。

  据一位熟悉陆金所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实际上,陆金服并不是陆金所近期的布局,其实早在2014年就已经成立,当时成立该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混业经营的风险。“当时就是多做一个打算,也并没有说一定会推出来,只是后面监管政策逐渐明朗,顺势就正式推出而已。”

  “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来,陆金所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围绕此前提出的‘开放的、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平台’这个定位在进行布局。而这也可能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毕竟在陆金所提出一站式理财平台后,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的平台追随其后进行转型。”该人士表示。

  欲打造线上私募平台

  一站式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平台的定位正在不断清晰,产品类型也涵盖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多个种类,“P2P”标签正在逐渐淡化。目前,陆金所P2P业务在总业务中占比已不足10%。

  中国平安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陆金所平台活跃投资用户数740万,较上年末增长103.9%。通过陆金所平台交易的资产规模保持增长,零售端交易量15351.63亿元,同比增长137.5%,期末零售端资产管理规模达4383.79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74.7%。

  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在近日的公开发言中提出,看好私募市场发展空间,未来将推出各种资本市场的产品,比如私募的二级市场、权益类等各种基金。“从去年开始进行私募渠道的销售准备,我们一直觉得互联网销售渠道可以作为一个透明的销售渠道。私募基金的市场比公募市场更大,我们一直觉得要做一个好的私募平台。”他曾这样表达对私募市场的判断。

  据计葵生透露,目前投资余额在50万元以上的陆金所VIP客户已经超过30万户,为平台贡献了60%以上的AUM(资产管理规模)。

  而在一位业内观察人士看来,陆金所的一系列架构调整,以及业务条线的不断丰富,其目的都非常明确,即通过战略完成合围之势,将业务不断做大,改善盈利状况,毕竟截至目前小陆金所还未实现盈利,对于陆金所控股上市不利。此外,肯定也是出于符合监管要求的考量。

  而谈及陆金所,上市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2014年5月,陆金所首次传出分拆上市的消息,并曝出其招股说明书已出炉,估值达1000亿元;2015年12月,计葵生首次对媒体确认陆金所将上市;2016年8月,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首席财务官兼副总经姚波表示,陆金所预计将于下半年实现IPO;间隔3月后,有媒体报道,陆金所已正式启动上市,并计划于2017年一季度递交上市申请表。

  对于上市的地点,最新的消息是近日计葵生在彭博社的电视访谈中透露,陆金所控股正在准备IPO,具体上市时间需要等到市场条件成熟,至于上市地点则可能是香港。“我们一直在等待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的‘story’(故事)有个合理的认知,希望随着中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我们(陆金所控股)也能拿出一个更加清晰的故事。”他说。

  实际上,相对于境外上市,陆金所控股原本更倾向于境内上市。在2016年1月,计葵生曾表示,公司正考虑在香港或上海进行IPO,而他更倾向于在境内上市。彼时,业内纷纷将其解读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将设立的战略新兴板上市。然而,战略新兴板最终流产,该说法也无疾而终。

  对于何时能实现上市,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是在上述私募界人士看来,今年以内实现上市准备工作难度太大。“不论在何地申请上市,在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之后,最终何时上市决定权不在公司的手中。况且在这剩下的几个月内,陆金所要完成架构重组等一系列上市前夕的准备工作难度太大。”前述私募界人士指出。此外,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收紧,以及相关政策尚未正式落地,抑或成为影响陆金所在今年年内上市的重要因素。

  首提“理财科技”

  从最初的P2P爆发式发展,到此后的互联网金融大热,再到如今的金融科技概念兴起,市场正在不断变化中发展。

  对此,汇付天下董事长兼总裁周晔表示,依靠互联网的崛起,金融行业由“模式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移动化、便捷化或将成为金融变革的主要方向,它改变了金融体系下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而人工智能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从而在资产、资金、信息等各个维度不断地进行创新变革。

  前期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局面,势必会倒逼监管不断趋严。

  3月28日,一份《上海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的相关内容在网络上流传。据悉,该讨论稿共有36条,针对在上海市注册的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公司法人,其从“备案管理”“风险管理与客户保护”“责任”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并要求平台整改期限不得超过2017年6月30日。

  而在此不久之前,北京监管部门下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在网上流传。该《整改要求》明确指出,禁止设立风险、准备金、备付金等提供担保、禁止校园贷、不允许网页有理财和预期收益率字样,以及叫停“P2P+金交所”模式等。

  另外,厦门市和广东省先后印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厦门的《暂行办法》对平台披露的数据信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广东的《意见稿》与国家版本相比亦有所增加。其中特别提到,禁止外地平台在粤设立总部。

  作为行业内的平台,不论是陆金所、蚂蚁金服等巨头企业,还是中小平台,均在寻求转型路径。

  对于公司的定位,计葵生在近日公开场合首提“理财科技”概念。计葵生认为,理财科技是金融科技的重要细分,陆金所的做法是在业务模式上打造开放的平台,让各种投资者根据投资能力和经验选择不同的投资。因此,特别强调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让客户能够有一个更好、更符合他的投资机会。

  “如果谈到金融科技,其范围很大,包含支付科技,也包含信用科技、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我们是做理财科技的,我们整体的定位是在金融科技之下,是用科技的能力、数据的能力创造一个很好的销售和服务的开放平台,这是我们的定位。”计葵生说。

  此前一直强调打造自己金融产品的蚂蚁金服,近日则表示向Techfin转型。“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3月21日,蚂蚁金服宣布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用技术支撑基金公司在蚂蚁聚宝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专区。

  “不难看出,陆金所的理财科技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平台的客户,而蚂蚁金服则开始转向渠道以及技术输出。”上述熟悉陆金所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大致可以察觉出金融科技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的转型路径,最明显的就是理财科技和Techfin,还有一部分其他方向。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