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访谈录】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核电发电能力不应闲置,邻避难题待解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两会现场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1期)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下称“中广核”)党组书记、董事长贺禹带来了两份提案。

  其中之一是《保障核电按基荷运行,落实低碳绿色发展战略》,这是贺禹多年来的呼吁,他再次建议明确“保障核电按基荷运行”,实现核电多发满发,保障核电消纳。

  另外一份提案关注的是公众对核电发展存在的担忧和恐惧。在他看来,尽管企业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及公众沟通工作,但公众对核电的误解仍很多,破解核电邻避效应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3月10日,贺禹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就保障核电消纳、破解核电“邻避效应”难题、核电“走出去”等问题做出回应。

图片来源|中广核图片来源|中广核

  中国弃核率达19%

  相当于1/5核电机组全年停运

  贺禹介绍,目前中国有35台在运核电机组,共计3360万千瓦,在全国各类电力装机中的占比仅约2%。“即便如此,核电也与其他发电机组一样,频繁参与深度调峰,甚至长期停机备用,导致核电发电能力不能得到应有发挥,并网消纳状况持续恶化。”

  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主要国家的核电装机比重都超过9%,最高的达到24%。这些国家均把核电作为基荷电源,多年来的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均在700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000小时。贺禹介绍,他们通过制定与其技术经济特点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保证核电稳定多发满发,很少参与调峰,更不会长期停备。

  据统计,2016年,我国核电机组按发电能力可生产2428亿度电,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实际完成的计划电量1829亿度,参与市场交易消纳137亿度,总计损失电量462亿度,弃核率达19%,相当于近7台核电机组全年停运。

  在贺禹看来,与其他工业项目相比,核电具有安全质量标准高、单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点。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建成一座核电站,就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应使核电发电能力和资产出现闲置。

  “需要保障包括核电在内的清洁发电设施多发满发,更好发挥作用。”贺禹介绍,对于核电消纳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很重视,最近专门研究出台了《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接下来的关键,是政策的执行。

  贺禹对此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运行,把核电列为一类优先发电电源,按实际发电能力核定年度计划电量。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在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中,研究实施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核电满发。三是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暂行办法”落实到位,同时加强跨省区电网通道建设和利用,推动核电集中跨区送电,保障核电消纳。

  核电企业主导核电科普效果有限

  近年来,核电“邻避效应”日益凸显,特别是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恐核心理,不少人“谈核色变”,对核电发展存在担忧和恐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贺禹发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服务国家战略,防范核电项目邻避冲突》的提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加强核电科普和宣传,为核电项目落地奠定公众基础。

  在贺禹看来,尽管企业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及公众沟通工作,但公众对核电的误解仍很多,破解核电邻避效应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核电要发展,公众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贺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大致分三类:一是支持核电建设;二是不反对建设核电,但反对在自己家乡建核电;三是坚决反对核电。

  在他看来,核电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有两大因素尤为突出。一方面,公众对核电不了解,存在恐惧心理。核电专业性强,涉及知识结构复杂,造成目前国内针对公众的核电科普开展困难、普及困难,公众沟通难度大,公众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另一方面,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

  “目前核电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的主角和主力是核电企业,企业是直接利益相关方,民众对企业天然存在不信任感,难以有效化解公众的怀疑心理,导致效果有限。”贺禹说,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

  此外,贺禹还建议要依法惩处恶意造谣、传谣者。“针对拿核电话题恶意造谣、传谣者,重在有效防控、坚决打击,建议政府部门重拳出击,依法进行处置。”

  中广核布局

  “一带一路”沿线力度非常大

  2016年,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今年1月,英国政府监管机构正式开始对“华龙一号”开展通用设计审查。

  “英国议会正式受理‘华龙一号’的通用设计审查,这是关键的一步。”贺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通过这个流程,一步步走下去,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就会落地英国。这是“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终点。

  贺禹介绍,中广核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久,“力度非常大”。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埃及等国布局了多个电力项目。2016年3月,马来西亚埃德拉项目股权交割仪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埃德拉项目所含“一带一路”沿线5国13个清洁能源项目支付交割工作顺利完成,中广核控股在运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贺禹表示,“今年还可能在马六甲海峡开建两台气电机组。”

  核燃料是中广核重点打造的产业板块之一。2016年4月15日,中广核纳米比亚“旗舰项目”——湖山铀矿生产剥采量突破一亿吨大关。“这是全球第二大铀矿,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项目。”贺禹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确保我们国家的核电有铀燃料的供应保障。”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