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摩根大通发表报告将信义光能目标价由4.6元降至4.1元,评级为‘增持’。该行预计,公司太阳能玻璃年中产能同比大增75%,该产能的释放当相当于全球产能的20%,市场需要时间消化,因此预计今年太阳能玻璃价格同比约降15%,到2018年才稳定。

  公司的主营机构是71.19%的太阳能玻璃,17.48%的太阳能发电,11.33%的EPC服务。即公司最主要收入是卖太阳能玻璃,兼顾接受光伏电厂建设的承包工作,并且运营自由的光伏电站。而太阳能玻璃的降价,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影响是较大的。

  因此,摩根同时调低对公司2017年的盈利预测,销售及纯利分别为72.6亿元、22.81亿元,每股盈利为0.33元,较市场估计低7%。

  然而前不久,信义光能才公布全年业绩大涨,公司实现收益60.07亿港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6.5%;净利润19.85亿元,同比增长64.7%;基本每股收益29.42港仙;拟每股派现6.0港仙,整体毛利率增长至45.8%,去年同期为36.0%。

  公告表示,毛利率增长主要是,由于太阳能玻璃业务的成本改善,及生产效率提升;与太阳能发电场,及太阳能发电业务的贡献增加所致,并非其他收入强行拉升净利增长。

  信义光能通过主营业务毛利率大涨,带来的漂亮业绩,并未受到机构的看好,同样在二级市场也遭受同样的待遇。截至3月3日,公司已收获3根阴线,仅当日就下跌3.33%,收至2.61港元/股。

  碰巧的是,此点位正好是,2016年12月13日公司公布预盈时,公司股价起跳的位置。当日,公司公布纯利出现50%-65%增幅,紧接着第二日,便迎来股价的跳开局面。

  从预盈大涨,到业绩公布确定大涨,股价却被打回起点。

  公司盈利数据显示竞争力的增强,并未有一丝体现,事情仿佛没有如此简单,种种疑虑之下,智通财经将持续跟进,近期将带来更加深入的分析,公司后续将如何演绎,敬请投资者期待。(文/江松华)

责任编辑:张海营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