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2日21:41 中国产经新闻报

  银行信贷“私进公退”

  银行布局“轻资产”、消费升级是主因

  本报记者 杨泥娃报道

  尽管2016年的银行业成绩单还未出炉,但从已发布的对公信贷数据报告却可以窥见一斑。

  近日,标点财经研究院发布了《2016中国银行业全样本报告》,对5家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41家城商行、13家农商行、10家外资行,共计80家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条线经营数据进行了统计。

  长期以来,对公信贷业务都是商业银行业务布局中的“大头”,然而,从2016年的信贷数据来看,对公业务相对个人信贷来说却发展缓慢。

  实体经济疲软、不良资产率不断攀升,让银行近乎“裸泳”,向“轻资产”转型成了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同时,个人零售业务不断超越对公业务的背后,正是消费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必然影响,随着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零售业务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新目标。

  经历了短暂“阵痛”,2016年下半年实体经济已渐露回暖迹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是宏观经济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在此背景下,新一年里银行业的信贷结构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信贷投放又将重点集中在哪些领域?

  对公信贷增速不敌个贷

  作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对公业务中的基石。根据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银行业全样本报告》可见,尽管顶着“不良率攀升”和“宏观经济疲软”这两座大山,依然没有阻碍各家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继续发展的脚步。

  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公信贷规模上仍具有明显优势,其平均公司类存款余额55998.64亿元,同比增幅8.04%;平均公司类贷款余额52312.83亿元,同比增幅4.82%。

  城商行更是表现不凡,平均公司类存款余额1900.35亿元,同比增幅19.75%,公司类贷款余额1107.12亿元,同比增幅17.8%。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公司类贷款增长态势不减,但增速却已明显低于个人贷款的增速。

  资料显示,16家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平均公司类贷款余额22983.77亿元,增长9.8%,而平均个人贷款余额为12662.86亿元,增长19.12%,平均个人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平均公司类贷款余额增幅近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根据2016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统计,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2.24%,相较2012年第三季度2.77%的峰值下降了0.53个百分点。其中,五大国有行较上年同期平均下降0.47个百分点,8家股份行平均下降0.21个百分点,三家城商行平均下降0.31个百分点。

  安邦智库(ANBOUND)发文指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恶化,银行发展模式过于粗放,高资本消耗业务占比过大,在经济下行、企业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现实风险快速累积。长期看,商业银行须加速向“轻资本”、“轻成本”做经营发展转型,更加重视低资本消耗和不消耗资本的业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及业务结构,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资金定价能力,提升银行的业务整合能力和财务管控能力,增加非利息盈利来源。而在当前国内缺少优质信贷项目、呆坏账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为了降低资本消耗、缩小承载风险的体量,银行业将不得不进一步扩大个人房贷按揭业务以及个人消费信贷,进一步拓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同时,银行对于实体企业的放贷也将更加谨慎,以控制贷款增长,这不可避免会给很多中小企业以及产能过剩企业带来更多冲击。

  那么,个人信贷增速高于对公信贷增速是否也意味着当前银行业向“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转型?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个人信贷业务占比超过对公贷款已成趋势,但这个趋势并不能完全套用“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原则上,个人借贷的风险权重会比对公信贷低一些,但“轻资产”运营更多地是银行从信贷资产向非信贷资产等风险权重更低的资产做调整,例如向表外调整,或向中间业务收入转型等这类完全不带来信用风险的业务。个人借贷比例提升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银行转型“轻资产”的倾向,但不能完全代表“轻资产”的发展规则。

  消费增长促个贷攀升

  实际上,真正影响个人业务与对公业务占比的,是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构。

  曾刚表示,过去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根本上决定个人信贷增长的原因还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正在上升。

  “我们现在经济增长结构已从原来的由投资和进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70%,投资对经济贡献度为36.8%,出口却是负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占比高意味着经济活动对信贷资源的需求,从这个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讲,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个人金融领域成为热点,发展非常快,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和需求就会以个人为主。”曾刚说。

  统计局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其中,固定投资上涨8.2%,社会消费品零售涨幅则高达10.4%。

  与此同时,曾刚指出:“2016年,楼市的反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个人按揭住房信贷的涨幅,但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个人信贷就呈现上升趋势,房地产热只是让平稳增长有加速的趋势。”

  “2016年的个人资产业务新增占比已明显高于对公业务。”大连农商银行某高层管理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指数在经济增长指数中占比持续上升,各家银行都在谋求向零售转型。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在对公以及零售业务方面也都各有所长,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对公业务的“高手”也开始转向,试图瓜分零售业务这块蛋糕。

  《2016中国银行业全样本报告》显示,在股份制银行中,素来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公司信贷额度仍排在首位,其公司类贷款余额17147.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5%。

  但即便如此,中信银行布局零售业务的倾向也十分明显。就在近日,中信与百度联手打造的百信银行获批,百信银行成为首家作为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中信基于自身优势与百度的科技优势“强强联合”来拓展零售业务的第一步。而早在2013年,同样以对公业务见长的民生银行就是直销银行圈里“第一个吃螃蟹的”。

  随着百信银行的落地,直销银行的申请又掀起了一轮小高潮。对此,曾刚指出,直销银行的兴起是新形势下零售业务发展的趋势,由于客户的服务习惯从线下服务迁移到线上,因此销售渠道发生了改变,手机银行正逐渐成为发展重点。

  “直销银行和零售业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零售业务的全部。”曾刚补充道,“但并不是因为要发展零售业务才做直销银行,而是因为客户渠道变了,更愿意用互联网接受服务,所以需要发展直销银行与之相配合。”

  实体兴则对公业务有望反弹

  如今,实体经济依然疲软,退潮之后裸石亮相,银行业资产质量依然堪忧,那么,面对“风雨欲来”的2017年,商业银行将如何布局自身资产结构和信贷投向?

  上述大连农商银行高层管理者表示,银行将继续谋求“轻资产”转型,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个人业务仍将是接下来的发展主力。

  “个人信贷业务将主要投向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这方面市场空间依然很大;第二,个人消费类信贷,随着消费升级,消费类需求仍然是重点;第三,农村的个人信贷业务将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扶持,农户的消费需求逐渐上升,并且土地确权后,可以释放大量农村市场财富。”上述高层管理者说。

  曾刚则对对公业务的前景相对看好,他表示,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的比例关系实际上是和经济结构有关的,银行在对公与对私的业务布局方面,要看经济总需求的路径,根据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来决定占比。

  “从这个趋势上看,目前经济发展的重点还将是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地方投融资平台需求很大,银行可以以直接融资和PPP的模式参与进去,因此,接下来对公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弹。”曾刚说。

  与此同时,曾刚指出,从2016年二季度、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实体经济呈现回暖态势,意味着企业端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会回升,因此企业端需求可能会更旺盛,接下来对公业务领域将会有所发展,有可能在银行业务的占比上有所回升。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