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4日09:12 《财经》杂志

  国产电影票房不佳指责差评前先自省

  国产电影票房不佳,先自省才能看清真问题,一味指责差评,终究化解不了国产电影更深层次的“投机资本过热产生泡沫”等旧疾。当然,这并不代表无故恶意评论甚至诽谤,就可变得顺理成章。

  2016年最后一天,中国全年电影总票房尘埃落定,最终以455亿元收官,这是在2015年441亿元总票房收入基础上,以3%的增速微微向前踱了一步,与年初预测的600亿票房收入仍相差甚远。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都以26%至64%区间的增幅上涨,而今年票房增幅,单从数据来看,不得不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滑铁卢。

  按理,这是电影产业复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大好机会,但临近年终前一周,中国电影报与人民日报客户端相继发表质疑豆瓣和猫眼影评信用危机的“檄文”,称“差评”、“恶评”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生态环境,这直接撩拨起了广大群众不满对影评“上纲上线”的情绪,进而引发舆论攻坚战。

  国产电影票房不佳,究竟是影评信用危机所致?还是国产电影乃至整个日趋膨胀的电影产业自身就存在问题?也许,先自省才能看清真问题,一味指责差评,终究化解不了国产电影更深层次的“投机资本过热产生泡沫”等旧疾。当然,这并不代表无故恶意评论甚至诽谤,就可变得顺理成章。

  影评信用争论

  影评信用危机的指责,源自2016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的《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文章指出,豆瓣和猫眼的专业评分栏,都对三部国产电影——《长城》(2016年12月16日上映)与同在23日上映的《摆渡人》和《铁道飞虎》,评出了4.4至5.7不等的低分。

  这些低评分影响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电影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电影。由此,文章进一步质疑,称低评分(即差评)是通过黑客“撞库”、水军刷分等作弊作假技术所为。

  于是,一场“电影产业受伤拿差评当靶心是否合理”的争论愈演愈烈。更多声音开始反扑,认为让豆瓣和猫眼的“差评”,为国产电影票房不佳乃至整个电影产业环境受破坏“背黑锅”,有避重就轻找替罪羔羊的嫌疑。

  当时猫眼观众评分给三部国产电影的评分,一度处在7.8分至8.5分之间,远好于猫眼专业评分栏与豆瓣给出的4.4分至5.7分区间。为何豆瓣评分比其他平台或栏目打分要低?

  这与参与评价人数少有一定关联,毕竟这个评分只代表一个小撮人的观影意见。豆瓣被指责信用危机期间,《长城》的票房是8.9746亿元,按中国平均每张电影票价33.23元来算,可推算约有2700万人观看了该电影,豆瓣当时的评分人数是13.3913万人,所以评分人数只占到实际观影者的约0.5%。这十余万参评者中还包括可能未看过该影片的人。

  另外,豆瓣历来以文艺青年居多,其艺术欣赏视角或口味,也要有别于一般观影评分者。所以目前很多国产影片在豆瓣评分偏低实属正常,因为这些国产片可能并不符合豆瓣网友的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豆瓣上也并不是所有国产电影都被评低分,同为去年上映的《树大招风》、《百鸟朝凤》以及《湄公河行动》和《驴得水》等国产影片,都获得了8.0分及以上的豆瓣网友评分。

  有关水军刷分问题,豆瓣创始人杨勃就坦言,确有水军,但很难刷动豆瓣评分,因为平台有上亿用户。纵使存在几百上千或过万的人刷分,面对过十万用户评分的体量,其影响平均值的空间也是微乎其微。何况“一人一票”制的刷分成本还非常高,成本甚至远超票价。

  而对猫眼专业评分栏给低分的质疑,在影评人看来,也属正常。猫眼专业评分栏只有69人,由职业影评人、影视媒体人、电影学者等组成。

  业内大多有职业良心的影评人都会从影片质量本身出发,做出接近客观的评分,不过,也不排少数影评人,会受影片制作方或竞争对手等的利益驱动,给出有违职业操守的评分。

  但这都不足以能决定一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在此前提下仍要拿影评与刷分说事,在多位网络影视主编及影评人看来,不排除有网络营销的可能。

  豆瓣评分因早期积累的口碑,早就被变成营销的符号,近几年,大量营销文章都喜欢拿豆瓣评分说事,尤其2016年愈演愈烈。相比豆瓣,其他平台则更容易被操控,造成影评打分注水虚高。

  一些影视圈资深人士就表示,即使不是这次国产电影“被差评”事件,豆瓣迟早也会被拿出来当“靶心”。

  病根应从自身找

  近年,中国电影票房连年实现高速增涨,一些国产电影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影视投资,这其中不乏试图赚快钱的投机资本。

  在激烈的竞争中,电影票房收入却远不及预期理想,增速也开始断崖式下滑。这种断裂式跳水迹象,可追溯至2016年3月功夫影片《叶问3》上映不久,被曝出票房造假的消息。当时,广电总局还专门就电影产业的票房注水造假及院线虚假排场等现象,进行了过问与调查。

  事件发酵后,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电影行业票房造假及票补等乱象的监管,以致原本被看好的7月暑期档票房深受负面影响,加之其他综合因素,最终暑期档票房对比前一年数据可见大幅缩水。

  猫眼大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共有466部电影登录院线,但10亿元以上票房收入的大片仍屈指可数,仅有9部,5亿元至10亿元影片共18部,69%的影片票房收入都不足1000万。

  电影文化研究者、高校教师原文泰直言,为追求高票房,片方会想尽一切办法在电影上映前后一段时期,去营造电影上座率高、口碑好的现象,从而占据院线的高排片,获得更多票房。但票补路径逐渐受到监管限制,用低票价吸引观众提升上座率的方法不再奏效,于是影评和电影评分作为营造热播氛围的捷径,被片方更加看重。

  他认为,如果没有片方雇人给自己影片刷高分,给竞争对手刷低分的行为,所有网站的评分相对也会更加公正,整个电影评论行业也相对会更加规范,但大量资本突然集中挤进影视文化产业,追求短平快的投资与回报行为,让当下中国电影行业变得尤为浮躁。

  表面上看,电影公司非常重视电影批评指出的具体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会更注重电影批评的分数与众声叫好的点评,所以才会有大量影视公司抱着投机心态,试图通过中介、组织雇人刷分刷评论等技术方式来提高影片关注度,实现在票房市场更多、更快地盈利,对电影质量本身上下的功夫也就越来越少。

  正因为电影产业自身存在显性或隐性问题,也使得该行业一度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业,不仅成本高、资金回笼慢且不可控风险大。

  为争夺用户有限的时间和眼球,片方在激烈的竞争中,所用方法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拿情怀说事已是小儿科,下跪的有之,营销都开始往行为艺术上走了,激增的影片数量,也使得影片质量参次不齐,档期变得更加拥挤,观众根本看不过来,大量影片面临拍出来却只能在院线几日游的尴尬局面。

  兴许,只有中国电影圈摆脱人治甩掉一身江湖气,逐渐走上电影工业化道路,把虚高的票房泡沫戳破,再遇票房增幅不济的问题时,才不会一上来就找影评业与用户给差评的茬,唯有沉下心先自我反省,才能找出病根对症下药。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