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01:13 中国经营报

  医药国际化之路势不可挡

  曹学平、吴勇

  12月23日,对于正在国际化的中国医药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当天下午,天士力集团宣布,“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圆满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

  在早前的12月20日,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健康中国 共建共享2016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典型代表——贝达药业总裁王印祥表示,创新药更大的价值是在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创新药占全球市场价值不超过10%,所以创新药更大的价值是在国际市场”。

  石药集团副总裁张赫明在论坛上也表示,“国外占90%的市场,药品如果不走出去,不和国际标准并轨、交流,就会失去这90%的国际市场蛋糕。”

  而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国家卫计委公共政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朱士俊都表示,在医药国际化之路中,传统医学功不可没,国际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药的关系。

  90%市场在国外

  “我们2003年回来创业,当时起点很低,500万元人民币起家,从租实验室开始。现在公司是1000多人,有10亿元的销售额。第一个上市产品,大家在座很多人知道,是做抗肺癌的。今天谈到国际化,我在过去13年当中就看到在,这几年变化很大。”王印祥说。

  回顾贝达药业的医药创新和国际化之路时,王印祥坦言“走得非常艰难”。从2003年回国创业到2011年产品上市,全部靠融资,一分钱收入没有,还碰到过金融危机,资金链险些断裂。

  在王印祥看来,现在中国的制药公司在市场方面有很多的变化,2003年创业的时候,连仿制药做得都很困难,创新药几乎没有人做,现在很多大型药企都加大了原研药的创新投入。

  王印祥表示,从国际化角度,首先中国这些创新药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其实还有很多不利于创新的因素。比如监管层面的批复时间,美国一个月批临床,我们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不过,现在新一任管理机构做到半年,审批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跟美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而张赫明认为,首先,国外市场占90%的市场,我们的药品不走出去,不和国际标准并轨、交流,就会失去更大的市场蛋糕。首先,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就是“走出去”,外面才有更美的世界、更宽阔的舞台。

  第二,在中国一个被市场认可的好的药品,用药的领域里面受到诸多限制。我们做创新药物恩必普,在一些三甲医院限药,由于医保等问题不让用。这个药品计划做到十亿美元,但现在只有一半的水平。未来做到十亿美元大药,必须走出去。国外相对来说开发难度更大,像恩必普在美国已经做了二期临床,药会走出去,能够占领更多市场,同时规避国内竞争的风险。

  王印祥说,中国药企在走向国际化这十几年,的确有非常大的进步。在美国的制药企业当中,我们有一个非官方的数字,25%的新药研发人员都是中国人,这是很大的一个人才库,怎么能把这些人吸引回来很重要。

  同时,国内药企要特别关注创新药的市场价值。比如天士力,就坚持必须获得美国FDA认可,打蛇打七寸,美国FDA认可基本上是一个全球通行证。现在从事创新药基本上还是如何让产品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认可,只有打开美国FDA通道才能获得认可。

  王印祥表示,把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吸引回国,加上资本的支持和市场化制度保障,中国医药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进程还是非常乐观的。

  中西并重

  那么,药企国际化的目标如何实现?

  殷大奎对此表示,在健康的维护、疾病的控制等方面,传统医学功不可没。医药企业还要了解国际上法律法规的基本导向。同时,走出国门,企业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朱士俊也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药的关系。我们是人口大国,每一个老百姓要健康,要发挥中药特点以显示出我们的优越性。

  朱士俊说,我们要有一个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首先保证病人安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准入的条件,来制定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标准,扩大服务市场。

  同时,要遵循实证医学根据,药好必须有循证做根据。注意成本和费用,成本和效果,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这个做好。另外就是要开放,一定要坚持开放的理念,要走出去,请进来。还有就是共享原则,药企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多药企在共建共享方面做的很多,注重我们老少边穷、残疾人、老年人、儿童这些方面的医疗和保健供给。

  坚持这些发展理念,对医疗国际化、药品国际化,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张赫明则看好生物医药产业。在七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制药是其中之一,国内医药业提供里面最核心的一部分。只有全力发展这个领域,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比如,石药集团在美国做新药,注册新药,后续有三个产品在做,这是一条路。还有在美国做一些仿制药,我们做一些药物在美国上市,目前有7个药物摆到美国零售柜台实现销售。未来还有14个在研制过程中,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走到发达国家走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去。

  东方高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瞿镕认为,对中国的企业和医药产业来说国际化路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首先就是通过收购、并购的手段来走出去。在2014年中国企业去收购海外医药或者医疗服务,企业大概有16个,2015年这个数量是22个,今年前十个月大概是30个左右,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资本非常活跃。

  第二,市场角度,走出去,引进来。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占领海外市场。目前大部分产品销往海外,更多依赖当地销售团队、概念和模式来做。包括石药授权海外企业,给他们独家授权,未来希望他们帮助我们销售,但更希望自己来做海外市场。

  第三个层面是产品层面,也就是我们讲的授权,授权引进来,还有一个授权出去。我们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东方略新三板平台,计划募集30亿元人民币去投资美国生物新药企业,一方面投它的股权,一方面拿它在中国的独家授权。

  除了这三种之外,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思路。整个来看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包括国家从各个方面都支持医药企业走出去,借用天士力集团“三步走”的战略来说,“我们要走出去、走进去,还要走上去。”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