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02:12 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产业政策之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汇添富首席经济学家 韩贤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关于产业政策是否有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学术思想之争,市场和媒体也相应地做出了热烈的反应,各种支持和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一场正常的学术争论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威望之外,还跟当下中国经济中引起分歧的各种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和过渡中常见的计划存量和市场增量两股力量互相平衡和较量的实务性很强的理论话题。

  二十年前,两位经济学家就“市场外部竞争”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这两大因素哪个更为重要已发生过学术之争,十多年前林毅夫教授和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就“在不改变经济制度设计的情况下能否实现技术创新和赶超”也有一次学术争论。最近这次争论的核心分歧是:张教授认为产业政策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在缺乏足够信息的制约下,政府很难制定出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形成促进作用。他早期从事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性研究,后来专攻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很有自己的理解,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行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林教授则基于多年以来对发展经济学的新思考,发展出一个新古典理论框架,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产业政策是有效的。他的主要学术成果可以参考他的新著《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架构是借鉴新古典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成果,林教授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都会经历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禀赋结构呈现动态变化,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会很明显,而技术创新、教育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很强的外部性,政府的介入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比较优势的顺利实现。

  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学术切入点不同,因此对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张教授的观点把我们带回到八十多年前哈耶克和兰格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著名争论:兰格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经济波动,引入计划经济可以带来投入产出的更好匹配;哈耶克则认为计划经济缺乏市场价格机制,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制定有效的经济计划。这种支持市场经济的保守思想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主流经济学关于价格机制的基本假设。但在经济现实中,我们却会时常发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也对传统经济理论关于企业内部运行的简单假设不太满意。过去几十年不少学者的确在不断拓展市场经济观点的适用性,不断研究在特定的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如何介入这一课题,产业组织、管制经济、拍卖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诞生。林教授则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更多地借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结构假设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成果,尝试突破过去发展经济学缺乏被主流经济学认可的分析框架瓶颈,给发展经济学引入新古典分析框架。由于角度不同,他的分析框架大体上是宏观范畴,不太涉及微观层面的内容。

  因此,两人从不同角度讨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都有其合理性。张教授借用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的案例说明政府产业政策无效,恰逢近期新能源汽车大规模骗补事件曝光,因此他的观点很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另外一个因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个人收入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人对于市场的主导作用非常认可。林教授的理论则与坚持现有主导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改革的主流看法非常吻合,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等经济政策的理论支撑之一。

  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观点看似冲突,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这么对立。关于市场和计划经济哪种模式的效率更高,过去七八十年的人类经济史已经给出了结论,但是完全彻底的自由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因为随着经济复杂程度的提高,现代经济中的政府介入也越来越多。在价格机制占主导的背景下,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重要的经济活动需要引入非价格机制来解决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供求关系确定均衡价格,例如拍卖、公共产品等。

  张教授的核心观点是提醒大家不要忘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管理思路,强调了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务必要掌握充分信息,要符合以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规律,不要过度介入。林教授则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因为很多是技术创新,所以必然涉及产业政策。两人的分歧更多地体现在各自的经济哲学基础,前者的看法引起市场共鸣更强,因为很多人因为市场经济改革而受益,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学观点已经历了时间考验;而后者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因为大家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是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好帮手,而不是替代关系。在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理论中,不乏关于政府补贴等轻度干预政策的分析,关于发展经济学中提倡的举国打造出口导向优势产业的实际案例也不少。市场担心的是,政府在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滥用产业政策,例如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超过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解决经济中外部性问题的范畴,特别是类似中国这样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国家,国有企业占比还非常高。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