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9日03:54 证券时报

  原标题:堵不住资金,遑论调控效果

  李宇嘉

  楼市新政满月,效果很好,“金九银十”成色大减、旺季不旺。中原地产监测显示,全国54个城市10月份签约商品住宅27万套,这是最近3个月来第一次没有达到30万套,相比9月份下跌了15%。杠杆高或外地购房人群占比高的城市(如南京、苏州、厦门、郑州等)环比跌幅高达50%-70%。

  这是管理层希望看到的,把“打了鸡血”的需求挤出去,交易从高频转向低频,才能刹住high得不得了的预期,也才能让拼命涌入楼市的杠杆资金知难而退。短期看,价格还僵在那里,因为很多人还没有从政策突然袭击中缓过神来。没关系,量在价先,成交量连续3个月下跌,价格能撑住吗?

  要抑制资产泡沫,让资本回归实业,让年轻人踏实创业,楼市的量价都应该回调,让所有在泡沫中徜徉而不可自拔的人醒一醒。

  市场转冷,开发商推盘积极性自然降低。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楼市火热,多数开发商已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的90%,而前三季度土地购置下降6.1%,新开工仅增长6.8%。加上债券等多渠道融资开闸,开发商“不差钱”。时值年末,收缩战线,甚至卷铺盖回家,等待来年政策明朗是普遍心态。

  供应无谓收缩,政策难咎其责,比如为控制高价盘拉升房价,很多城市暂停高价楼盘批准预售;又如,很多城市严查开发商项目虚假宣传、哄抬房价等,间接导致新项目入市节奏被打断;再比如,有城市对违规项目以暂停网签来惩处,甚至普通项目也因入市量价限制而受到控制。

  CRIC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28个样本城市新房推盘量下降24%,一线城市更是下降63%。最近三周,沪深新盘“零批售”。10月份,深圳仅一个新房项目入市,北京仅5个纯住宅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合计批准销售1793套,相比9月的12个新盘、3858套新房,环比分别减少58.3%、53.4%。

  由此,相比成交的自然下滑,供应收缩更严重。问题是,调控前的热点楼市本已供不应求,库存消化周期普遍在6个月左右。供应收缩更快的话,供求矛盾事实上加大了,只不过因需求收缩、预期改变而被暂时掩盖。近期,官方已辟谣流动性“拐点”,板块轮动到了“蒜你狠”,再回到楼市还有多远?

  供应超预期收缩,归因于秩序肃清和价格管控。打击违规乃应有之义,无奈的是,过去10多年,开发商、中介和媒体三方做局,大搞捂盘惜售、虚假宣传、哄抬房价、信息误导等,这是行业潜规则。“10年9调”,都有严查之类表述,但难逃“运动式”整治范式,少数撞枪口的受点皮肉伤,过后一切照旧。

  肃清市场乱象,一旦严格起来,都是违法违规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夜之间,中介橱窗上的房源全部下架了,都是假房源;这就是为什么,新盘销售停下来了,都涉嫌“诚意金蓄客”,供应就这样突然断档了。易于考核和量化,价格又成了调控目标,高价盘、不符合短期价格目标的楼盘全部叫停。

  作为应急性的短期措施,行政手段给市场降温很必要,但政策取向貌似仅限于短期。调控本源是抑制资产泡沫,围堵资金违规入楼市是抓手。资金违规是房价暴涨、需求狂热、秩序失控的根源。2012年以来,金融监管漏洞百出、套利不止、软约束依旧的情况下,金融创新野蛮生长。

  受高房价诱惑,货币宽松下金融创新,都异化成了理财、保险、资管绕道进入楼市的通道。10月以来,上层金融监管部门天天开会、发文,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楼市,但根据笔者了解,基层金融监管很难掌握资金如何在楼市游走,更遑论监管。堵不住违规资金,只能在资产标的上收闸,甚至还在末端价格管制上做文章,这是牺牲长期、恶化长期的短视行为。应急之后,应是长效跟进,首先要堵住违规资金,价格和供应都可以放开,其次要增加热点城市供应。

  (作者供职于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环宇杂谈】

  货币宽松下金融创新,都异化成了理财、保险、资管绕道进入楼市的通道。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