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06:21 第一财经日报

  改革深水区 需要理论争鸣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进入新常态,改革也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此时,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之未来和改革之方向分歧日现,不少经济学家争相在媒体等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各抒己见,几有百家争鸣之势。

  此番争论源于两位知名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对于产业政策见解各异。8月下旬,张维迎在公开场合演讲时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给任何行业、企业特殊政策,这符合他一直以来的市场经济理论。9月中旬,林毅夫发表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必不可缺。

  随即,张、林两位学者进一步就产业政策作用分别发出四点批评与回应,两人分别从各自角度阐释后发国家保持长时间持续增长的原因、发挥比较优势与强调政府作用是否存在矛盾、企业家精神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矛盾以及讨论重新思考战略与体制的关系。

  张、林产业政策之争开始后,不少经济学家也相继发表观点,或支持其中一方,或两者皆不认同。如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即认为,张、林争论聚焦不准,没有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并不在于实施了成功的产业政策,而是政府协助企业开疆拓土,帮助企业培育、做大了市场。但是,这个“中国经济系统”的运行如今遇到了困难,必须完成从1.0向2.0版本的升级。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撰文阐述当前中国改革及平稳转型意义重大的三个问题。主旨即中国突破经济增长困境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制度改革,以及有效市场需要有限而不是有为政府。与林毅夫提及的“有为政府”观点迥异,该文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本轮争议之根源,在于近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重要分水岭,曾经颇为粗放的增长模式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变得难以持续。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幸运地摘取了“低垂的果实”,而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国内越来越突出的污染、债务、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迫使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全面地进行改革,至于改革如何推进,观点分歧在经济学界应运而生。

  实际上,从中外政治清明时期来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下行压力渐大,改革因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举步维艰,决策层应对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尤其事关经济与改革的争论,抱以积极而开放的态度。理论争论涉及方方面面,不少言之有据,将减少犯错风险,弥补漏洞,对制定科学严谨的政策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同样需要理论探讨先行。

  然而,这轮经济理论大争论也出现了一些不甚和谐的因素。张、林之争已出现“贴标签”迹象,到近期北京大学教授晏智杰质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新著,及贾康回应时,则出现了“扣政治帽子”和“构陷论敌”之类的言论,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这种偏离纯学术讨论的论调,则值得警惕。

  总之,经济理论需要多极化的研究,不宜成为某一个理论研究的主战场。对于当下中国形势,更需要理性和建设性的专业化学术争论,从而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松氛围,决策层在综合权衡之下而取用之。同时,经济理论争鸣,需警惕渗入“贴标签”、“扣政治帽子”式的意识形态化讨论。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加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

我们国家持有超额房产的成本极低,最多交个物业费、水电费。不论你第几套房地产,持有期没有房产税、继承没有遗产税、出租不交个税、转卖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基本上付得了首付还得了贷款,你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中国农村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农业轮作及土地休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地数量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农业经济成长的根本出路,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我们不必哀叹什么“空心村”越来越多,不必欢呼地租率与地价的提高。

房价上涨或将提振消费数据

未来两个季度内,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保持强劲;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4~5个季度内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可选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个税改革应在房产税改革之后

这几年下来,因为房价涨幅过大,实际上许多人都会发现,干什么工作都不如买套房。因此真正决定财富的,是是否买房,多早买房,买了多少房。要体现财富再分配,应该是让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多纳税。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