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01:18 经济观察报

  体育产业“风口”:5万亿下的政府角色

 

  经观政研院 曾建中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体育管理中心主任VinceGennaro近期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2016北大光华体育产业发展论坛”,藉此更多了解中国在体育事业建设方面的一些宏伟蓝图,并探求体育产业的未来走向。

  哥伦比亚大学是此次论坛的合作方,并已与北大光华签署了体育管理项目双学位合作协议。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项目是全球唯一一个集全球体育管理、体育分析及数字体育等课程为一体的教学项目。

  VinceGennaro透露,上述项目中,中国学生是美国以外最大申请群体,占15%的学生份额。

  更多的中国人才正希望成为体育产业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在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已两年的背景下,这呈现出当下中国体育产业的两个现实:发展迅疾正成“风口”、人才短板明显。

  延展来说,这两个现实只是中国体育产业急切而又显忙乱的行进步伐中的缩影:市场需求的释放,政策红利的助推,资本蜂拥而入,一切都充满期待,一切又都充满未知。

  其中关键是,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撬动5万亿

  体育产业被推上“风口”的历程中,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显著节点。这份被泛称为“46号文”,于2014年10月正式出台的文件,吹响了中国体育产业堪称迅疾前进的号角,确定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另一面的事实是,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1.8万亿元,产业增加值仅4737亿元,占当年GDP比为0.7%,远低于同期美国的2.89%,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

  不论从GDP占比,还是增长速度来看,中国体育产业被认为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而匹之以市场需求的巨量出现,甚至爆发之势,一定程度上让“46号文”的出台顺理成章。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MBA项目、MSEM项目执行主任赵龙凯看来,居民收入的提高,需求层次提升,体育项目成为他们的首选载体。

  信中利资本集团联席董事方妤文持类似观点。她认为,中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进入到一个文化娱乐体育的消费升级阶段,政策是应运而生。

  “46号文”希望给当下的体育产业发展予以“松闸”,乃至提供助力。其提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等。

  在2016北大光华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认为,“46号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在整个国家全局部署中成为很重要的内容,“明确提出扩大体育产品的服务和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如此情势下,体育产业俨然成为被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朝阳产业,各个对标方或关联方也有不同相应动作。

  各地方政府很积极,纷纷出台地方对标文件,而他们在2025年的目标值总额,合计超过7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体育产业办公室主任张薇透露,该办公室于今年5月成立,“这说明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体育产业了。”

  今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产业增加值在GDP占比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2.5%等目标。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产业似乎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资本掘金

  政策红利驱动下,体育产业被适时地看做资本市场的一片蓝海。

  在“46号文”出台前,乃至更早前,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在体育产业方面尤其是体育产业与社会资本对接方面,仍显薄弱。

  有信息显示,在中国证券市场近4000家上市公司里,和体育相关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而诸如集中在港股市场的李宁、安踏等主要是体育服装用品制造企业,缺乏真正的赛事运营和管理、体育场馆运营及体育传媒服务的体育服务业上市公司。

  与资本对接的缺位,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营销收入、利润体量的扩增。“46号文”试图打破这样的窘况,给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助推产业发展提升。

  诚如赵龙凯所言,政府与社会资本需要博弈,而这次“没有资本,撬动不起来5万亿,光靠政府投不出来这5万亿”。

  但资本的进入效应,看上去并不那么光鲜。

  中信建投投行部董事总经理李旭东透露,新三板中有40多家公司与体育概念有关,总营业收入40亿元左右,平均每家公司一个亿,平均净利润亏损1100万元,“这就是行业的现状,而这些公司在行业里算比较不错的,进入了资本市场。”

  在他看来,从资金的投入来讲,体育产业现在处于一个资本很热的阶段,但实际上距离变现和产出还很遥远。先烧钱再找模式,这是每一个产业都要经历的过程,之后才能把产业氛围做起来,体育产业也不例外。

  他表示,对体育产业要有一个长远眼光,“要进入资本市场,没有稳定的收入就是一直的‘喧嚣’。”

  建银国际财富董事长汪泓溦亦认为,体育产业“特别难投”,其延展性特别广,具体到细分领域又各具特点。体育产业还难以看到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或者营利模式。而在对一些不错的体育项目进行投资后,如果将来没有一个退出通道,怎么变现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汪泓溦还透露了PPP模式的现实难题。

  她说,在体育行业进行PPP操作时,突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划拨用地,在这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协调、沟通,以实现落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落地,因为还没有协调完,这(个)周期(里)要跟不同的政府部门打交道,周期还是比较长的。”

  中奥集团总裁、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刘亚群也表示,体育用地的划拨,相比国资或体育局,怎么给到民企,还面临不少问题。

  刘亚群举例说,现在投一个PPP项目,必须提交运营方案和财政政策,可是根本做不到,“为什么?如果施工图不出来,设备我不了解,设备的规格型号我不知道,我就根本无法测能耗,但是能耗占了三分之一的成本。”

  “这样的问题很多,(不过)我坚信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但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刘亚群说。

  政府角色

  对体育产业发展,汪泓溦比较乐观,因为新政策的出台,以及政策总在调整中。

  而综观诸多事实,不难发现,政策释放红利,资本接连涌入,却又遇阻限行,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正扮演和期待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

  李宁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及代理执行总裁李宁认为,体育有望成为经济的拉动力之一,在此过程中,政府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清晰,支持真正的体育产业发展。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省成立体育投资集团,接下来有可能市县一级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集团,这让社会资本难以进入。

  有观点认为,未来20年,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力量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产业的投资或者行业投资这一部分开始大量捕捉市场机会,推动整个产业向市场化、资本化方向发展。

  这样的情境下,政府的一言一行,尤显重要。

  以“46号文”来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总经理杨奇勇认为,“46号文”作为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最高指示,发布2年来,其价值在于创造了一个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大局”,但恐怕还到不了真正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层面上。

  对此,赵龙凯的看法是,当下的体育产业政策还在梳理过程中,还缺乏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执行落地举措,对社会资本的进入还缺乏很明确的规定,但其空间未来会慢慢释放出来。

  在他看来,资本天然喜欢创新,喜欢新生事物,而政府的属性又希望“安全、稳定”,寻求一种平衡,彼此博弈还将进行。

  李旭东认为,政策非常重要,但政策的作用用来指导多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多少场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政策进行引导放松机制,给市场机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政策层面不放松,肯定不行。但是单靠政策的放松也不行了。”

  核心的资源品牌的树立,是李旭东认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之举。

  而现实是,体育产业的很多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包括运动员资源、IP资源和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等。

  张薇认为,当前资源国有化导致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一如李宁上述所说,张薇透露:“我们都知道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体育局,都有体育公司,所谓的国企。现在社会上的体育企业除了大企业之外,很多企业生存非常艰难。从资源占有的角度来讲,(它们)往往无法与国有资源竞争,而社会上没有那么多资源,这就是生存的问题。”

  对于政府角色定位,她的思考是,产业政策必须要有,但要做好“放、管、服”,所谓“放”就是政府权限的释放,“管”强调管理,“服”则要做好服务。此外,除了国家资本外,如何让更多社会资本真正参与到体育产业并盈利,也是体育产业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加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

我们国家持有超额房产的成本极低,最多交个物业费、水电费。不论你第几套房地产,持有期没有房产税、继承没有遗产税、出租不交个税、转卖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基本上付得了首付还得了贷款,你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中国农村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农业轮作及土地休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地数量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农业经济成长的根本出路,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我们不必哀叹什么“空心村”越来越多,不必欢呼地租率与地价的提高。

房价上涨或将提振消费数据

未来两个季度内,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保持强劲;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4~5个季度内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可选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个税改革应在房产税改革之后

这几年下来,因为房价涨幅过大,实际上许多人都会发现,干什么工作都不如买套房。因此真正决定财富的,是是否买房,多早买房,买了多少房。要体现财富再分配,应该是让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多纳税。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