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12:30 一财网

  原标题:藏在贵州深山的苗绣,如何登上纽约时装周

  古法百鸟衣绣法 局部

  苗绣大片

  百年历史的季刀苗寨

  “9月底,贵州正是农忙时节,家家忙着收谷子,挖红薯。要等过了苗年(10月底),11月天气冷起来,农闲时候,烤着火,就可以做刺绣了。”电话那头,苗族女性陈琴讲述着季刀苗寨的日常。尤其提到苗绣,是如今季刀的一块招牌。这样的介绍,她已经做了不知道多少次。

  季刀苗寨是贵州黔东南保存完整的百年苗寨之一,深藏在距离凯里20公里的巴拉河畔。如果你走进季刀苗寨,问起陈琴,寨子里的居民大都能为你指出通往她家的道路。这位曾经的赤脚医生,如今有了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当地苗绣项目的联络人。

  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艺。“苗族本身没有文字,他们靠图腾和图案来记忆。苗绣和古歌要是断了,苗族的历史就断了。” 《嘉人(Marie Claire)》杂志主编邓立这样强调苗绣的意义。邓立与她的团队自2011年起和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致力于保护苗绣技艺。

  邓立和团队的初衷,是帮助当地的妇女和儿童摆脱贫困。经过两、三个月的考察,他们选定苗绣作为突破口,以抢救性保护的方式“授人以渔”。再结合团队自身在时尚行业的优势,将现代时尚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为当地的妇女们增加收入。“手工艺的魅力,是在每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面孔,她们期待着一针一线能换来收入:给老人治病,给孩子添衣,给自己的嫁妆里加一支银簪。”邓立曾如是说。

  消失的苗绣

  巴拉河从季刀苗寨前蜿蜒流过,吊脚楼顺着山势铺展开去。百余年历史的建筑错落,构建成了这个古老村寨的基本样貌。

  在这个古老村寨,老一辈人没有普及普通话,大多只能说苗语。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陈琴,自然进入了苗绣项目的视野。“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和她能非常快地沟通。所有的沟通都要通过她。”当邓立团队找到陈琴,聊起苗绣的传承和保护,陈琴欣然答应做联络人。

  季刀苗寨路途偏远,少有游人前往,保留了苗寨原本的生活状态。然而,不高的人均收入,平静但脆弱的生活节奏很容易被打破。当地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人民币,具体到每家每户,贫富差距也有明显差别。

  “一家人如果有人外出打工,或者在乡里和县里工作,经济条件会相对比较好,”邓立说,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种田、养猪,日子便清苦。保持着农业社会的自种自吃的模式,季刀苗寨的人家虽然收入不高,幸福感并不差。然而,一旦家里有任何人或者牲畜生病,那“这个家就塌了”。

  大多数苗寨女孩的命运,一早就被写好。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除非很会读书,否则95%的女孩会外出打工。“到了20出头的结婚年龄就回来。她们一定会在寨子里生孩子,通常会生两到三个。”邓立说。留在苗寨的女性,通常担起了家中日常的大小琐事。从带小孩、做饭到种地、喂猪,更像是“女耕女织”,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家务劳动。刺绣和手工,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天性里都是爱的。但如今,“不挣钱又耗时耗力”的苗绣,在丈夫们看来是不务正业的“耍”,在劳碌的生活中显得“有点奢侈”。

  开始保护季刀苗寨的苗绣时,情况并不乐观。找遍整个季刀,只有一位苗名叫“仰”的76岁老婆婆还会季刀独有的绣法:“双针绕线绣”。

  苗绣共有一百余种针法。除了如今依旧常用的平绣外,许多苗寨都有自己独特的绣法。展留的锡绣,大寨村的反面数纱绣,都颇具各个村寨的特色。而也正如双针绕线绣一样,它们中的许多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双针绕线绣’是巴拉河支系的季刀苗寨独有的绣法。听老人说,七、八十年前,养蚕、吐丝、植物染色、纺线,都是家里的母亲一个人在做。”陈琴这样介绍双针绕线绣的盛衰,“这几代人都有盛装,都是妈妈的妈妈留下来的。”而在近三十年间,随着机绣的普及,以及服装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选择到外面买线,或是直接穿机绣的衣服。“双针绕线绣”迅速衰落,五、六十岁的人都已经不会做这种针法。

  一开始,邓立和团队采取的方式是,让仰婆婆每个季度开设培训班,每位参加培训的女性,都能得到200元的误工费。陈琴的任务则是,一家家登门拜访,说服还在家的苗族女性来参加苗绣培训。

  “当时寨子里有五六十户,但一开始来的时候只有二三十个人,大家都不相信有这种事情。”邓立说,随着第一期培训班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培训。“我们一年做了四期,基本人能来的都全来了。”消息甚至传到附近村寨,越来越多的人打听着如何加入培训。

  苗绣项目联络人陈琴

  双针绣老衣

  双针绣

  “2016中国苗绣公益展”现场,陈列着20多种古老绣法以及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老衣

  被改变的命运

  如果没有人关注苗绣,猫猫河的李敏可能依旧和丈夫在外打工。邓立还记得,李敏性格内向,在家也没有话语权。家中只有一个女儿,舍不得离开父母。可“守在家里,也不能挣钱”,并不乐观的经济情况,加上来自丈夫和婆婆的压力,让李敏不得离开女儿,离乡背井。

  当李敏拿起针的时候,苗绣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活计,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她发现自己比别人都强,绣得比同期学习的绣娘都快。商业订单下来后,她可以快速完成。”邓立说,“头一次,丈夫对她说,‘你不要喂猪,不要洗碗了,去绣花吧。’破天荒地主动承担起了家务。”如今,内向的李敏成为了猫猫河村寨的苗绣联络人,负责当地绣娘们和外界的联系与沟通。

  李敏生活上的转变,是苗寨女性的一个缩影。间接让留守儿童的妈妈们都回到了孩子身边,同时还能通过刺绣挣得一份收入。梅香村的王英家中有四个孩子,如今她终于不用再和丈夫外出打工,留在孩子们身边,平时接苗绣订单补贴家用。

  同样被苗绣改变命运的,还有陈琴。去年,陈琴辞掉赤脚医生工作,一心投身于传播苗绣传播。“做医生需要细心,苗绣的事情忙起来了,就照顾不到病人”。如今她成立了一个微型企业——季刀苗族文化传播中心,作为一个窗口,向前来游玩的客人传播苗族的文化,除了刺绣外,苗族特色食物、住宿和风俗,都是陈琴所关注的。

  如今绣娘们也开始自觉并自发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每次培训和作品评比获得的费用,她们从100块中拿出3块,存入她们自己发起的“季刀苗绣种子基金”。而陈琴则开设了亲子项目,为外来游客设置暑期班,教远方的客人绣花,并讲解苗绣的前世今生。

  对苗绣保护项目投入的精力和心血越多,陈琴考虑的问题就越发具体。一方面,绣娘们担心“订单太少”,陈琴忧虑的是,苗绣小组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订单。《嘉人》和宋庆龄基金会的订单都是扶持性的,一旦走向产业化,客户能付给绣娘的费用,自然不如扶持性的订单多。局面显得有些矛盾,而如果订单多起来,“大家家务活就做得少,技艺会越来越好。”

  “要造血,还是要有订单。如果没有经济收益,就无法提传承和保护。必须要卖出去,才能有周转。”陈琴坚定地说,接下来的路,如何长久地走下去,这是苗家女儿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苗绣已经走出了苗寨,在世界范围内展示自身的独特魅力。今年9月,纽约时装周网罗了来自各大时装屋的最新设计和时尚达人。秀场之内,最新一季时装渐次出现,带着现代时尚向前飞奔。秀场之外,纽约的Venue 57里,衣着入时的人们在200余年的老衣和工艺精湛的绣片之间穿梭。在“2016中国苗绣公益展”的现场,陈列着来自8个苗族村寨的20多种古老绣法以及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老衣。苗绣的背后,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个民族女性的智慧与辛劳。

  季刀的许多绣娘们,如今都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自己的女儿、儿媳绣制盛装。最常见的图案是龙——作为季刀村寨的图腾,陈琴说,龙象征着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待要说清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陈琴与绣娘们都找不到合适的形容,停了半晌,都笑起来。笑声里抑或绣针尖,季刀以及苗族的故事,在繁复的纹样间绽放开来,长久不败。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加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

我们国家持有超额房产的成本极低,最多交个物业费、水电费。不论你第几套房地产,持有期没有房产税、继承没有遗产税、出租不交个税、转卖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基本上付得了首付还得了贷款,你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中国农村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农业轮作及土地休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地数量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农业经济成长的根本出路,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我们不必哀叹什么“空心村”越来越多,不必欢呼地租率与地价的提高。

房价上涨或将提振消费数据

未来两个季度内,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保持强劲;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4~5个季度内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可选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个税改革应在房产税改革之后

这几年下来,因为房价涨幅过大,实际上许多人都会发现,干什么工作都不如买套房。因此真正决定财富的,是是否买房,多早买房,买了多少房。要体现财富再分配,应该是让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多纳税。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