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8日03:30 证券日报

  九月份券商共发布了71份房地产行业研报,只有广发证券的6份研报和浙商证券的1份研报对房地产行业的评级是中性,其余64份研报全部看多

  ■本报记者 吕江涛

  连日来,房地产行业相关新闻一直占据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投资者对此也是高度关注。而随着近期地产股的上涨,券商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研报数量也迅速上升。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仅9月23日、9月26日和9月27日三个交易日,就有16家券商发布了21篇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报告,而今年9月份券商发布的关于房地产的研报数量仅有71篇。券商三天发布的房地产行业研报数量就超过一个月的四分之一,可见对其看好程度。其中,长江证券最为高产,在这3天内共发布了7篇房地产行业研报。

  九成研报继续看多

  近日,财经媒体最关注的行业非房地产莫属,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争议也很多。但是,房价的上涨带动房企利润的上升是不争的事实,而业绩的好转也直接带动了房地产股票的上涨。地产股到底是低估还是高估?这种上涨能否持续?各大券商也通过研报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券商研究报告的发表数量,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研究人员的关注点在哪里。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最近3个交易日共有16家券商发布了21篇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报告,而在9月份券商发布的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研报数量仅有71篇,8月份和7月份则更少。

  其中,长江证券近期发布房地产行业研报最多,最近3天就发布了7篇,评级类别均为持有。长江证券认为,随着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爆以及本轮部分地区房价的持续上涨,拥有大量优质土地资源的房企存在很大的土地价值重估预期。自2015年地产本轮回暖以来,房企在销售上不断取得佳绩,这为其今年的业绩高增长带来较高的保障。目前行业整体估值水平虽不是低位,但是部分优质个股仍存在一定的修复空间。

  与长江证券观点类似,国泰君安在最新一期的研报中也指出,当下房价上涨使得部分具备优质土地储备的地产公司重估价值尤为突出。龙头地产公司从选择拿地,转向在股票市场直接购买优质公司的股权,或是实现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并持续催化板块重估的机会。

  据统计,与长江证券和国泰君安研报观点类似的还有21家券商发布的62份研报,研报中的评级类别均为买入、增持或持有。连此前很少发布房地产行业研报的中银国际证券、高华证券、华融证券等券商也在近日的研报中表达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关注。他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成交量回暖,二手房价格上涨预期总体走强和总体去库存的基调并未改变等方面。

  仅七份研报评级中性

  据记者统计,9月份的71份券商房地产行业研报中,评级类别显示为中性的仅有7份,其中6份来自于广发证券,一份来自于浙商证券。

  在昨日发布的研报中,广发证券表示,重点二线城市限购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继上周末杭州限购出台后,南京限购政策也在本周末正式落地。成交方面,今年以来,在一线城市的示范效应下,二线城市成交持续活跃,成交量增价涨态势明显,并且这种上涨效应逐步由东部沿海重点城市逐步向中西部中心城市蔓延。成交持续高位放量的背景下,行业将迎来自身小周期的自然回落,同时叠加重点城市调控政策持续落地,未来成交回落或加剧。

  此外,在另外5份研报中,广发证券关于风险提示方面均表述为:政策收紧风向可能蔓延至其他热点二线城市,未来房价及地价增长具备不确定性等方面。

  除了广发证券外,9月份以来唯一一篇评级类型为中性的研报出自浙商证券。浙商证券9月18日发布研报表示,一线城市主要因为上海近期冲刺了一段,现在进入自然的市场回调阶段。三线、四线城市在国家去库存政策的支持下,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有所起色,随着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若未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政策,三线、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难有起色。随着恒大举牌效应的逐渐淡化,叠加限购限贷政策在部分热点城市逐步施行,周末杭州重启外限购(外地户籍仅能购买 1 套),上周地产蓝筹的相对估值开始调整。

责任编辑:梁焱博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