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01:05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曾剑

  6月份,身负保壳压力的*ST獐岛(002069)宣布向控股股东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投资发展中心)出售旅游、客运等副业资产。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的接盘资金,来源于其向具有和君系背景的吉融元通减持所得。通过这笔交易,上市公司将回收数亿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业绩,并引入战投。

  最新的公告显示,包括高管在内的部分员工将向吉融元通输血,间接支持投资发展中心受让资产。有分析人士表示,一条由员工-PE-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员工的资本运作链条似乎已然形成。

   控股股东“等米下锅”

   此前,*ST獐岛于6月宣布,同意将拥有和控制的皮口土地、码头、大连长山群岛客运等旅游、客运资产,转让给投资发展中心。转让价格为1.93亿元,公司还将收回对上述标的公司的债权净额约6476.24万元。此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回收2.58亿元流动资金,增加税前利润约1288.98万元。对于1季度亏损数百万元的*ST獐岛而言,这笔交易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根据约定,投资发展中心应在8月7日前向上市公司支付全部转让价款。不过,其没能按期支付相应款项,原因在于背后的金主没能及时输血。

  此前,投资发展中心与上海和襄签署协议,投资发展中心将转让持有的*ST獐岛3555万股~1.07亿股给上海和襄或指定方。投资发展中心承诺,在收到股权转让款后,预留不低于2.3亿元的额度用于收购*ST獐岛剥离的相关资产。此后,上述股份受让权利由上海和襄旗下吉融元通所承担。吉融元通将作为管理人,运用其管理的“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和岛一号)受让相应股权。

  然而,据*ST獐岛披露,吉融元通基金管理人资格备案、和岛一号备案进度出现延迟,导致部分投资人内部风控及缴款程序相应顺延。这导致股份转让工作尚未完成。经协商,吉融元通同意在8月31日前支付相应款项。而投资发展中心则承诺于9月6日前支付资产转让款。

  除了协议转让股权外,投资发展中心在6月份还通过大宗交易减持*ST獐岛4749.88万股,套现近4亿元。有投资者表示,难道大股东不能用这笔钱先行垫付?

  对此,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记者8月10日以投资者身份致电*ST獐岛,公司证券部一位人士表示,这笔钱控股股东可能有其他用途。

   员工借机“补仓”?

   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注意到,与资产处置时间被迫推迟相比,*ST獐岛部分董、监、高及员工将参与认购和岛一号,无疑才是公司8月10日公告的核心所在。

  据悉,*ST獐岛相关员工将通过设立新余市海无界、新余市海上大寨、新余市养海万年等多个合伙企业参与认购和岛一号。认购金额不超过7500万元,其中董、监、高管拟认购不超过2500万元。和岛一号拟受让*ST獐岛股份数量为5916.12万股,占比8.32%;转让价格为7.89元/股,总金额逾4.6亿元。*ST獐岛部分员工的出资额占比约为16.07%。某种程度上,公司员工也将为*ST獐岛的资产处置贡献一份力量。

  有意思的是,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于去年初陆续购买自家公司股票。截至2015年4月30日,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累计买入676.60万股,购买均价为12.58元/股,完成了股份购买。对比*ST獐岛当前的股价,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浮亏不少。基于此,有投资者认为,员工此番认购和岛一号,相当于变相实施二期员工持股计划。

  *ST獐岛上述人士表示,二者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不能归于一类。但她表示,员工之所以参与认购,也是延续公司当初设立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通过建立事业共同体,将利益绑定在一起。这也是凸显员工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对于*ST獐岛呈现出的种种现象,中泰证券10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和君系入股公司,将为公司转型提供专业化建议,公司转型预期强烈。

  事实上,上海和襄6月份便曾做出承诺,其将助力上市公司重塑战略、调整组织、开展产业整合、建设“资源+渠道+品牌”的新型产业生态。对于这一点,*ST獐岛上述人士认为,和君系在成为公司二股东之后,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等多个方面应会有所变化。

责任编辑:骆珊珊 SF176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