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0日05:24 证券时报

  胡月晓

  信贷长期化

  将推动投资触底走稳

  2016年以来信贷增长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长期化。正是新增信贷的长期化,维持了信贷增长的平稳不降,使得新增规模保持了持续增加态势。在经济底部徘徊时期,企业经营持续低迷,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使得信贷增长难以持续,特别是在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加强,商业银行对风险防范重视度提高的情况下。信贷增长的这种“顺周期”变动特征,实际上就是经典的金融“放大器”作用。

  显然中国的信贷增长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投放之所以能独立于经济下行态势,保持独立、平稳的增长,一方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更大原因在于,信贷需求在经营性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投资性需求、融资性需求产生,并能弥补经营性需求的减弱而有余,从而使得中国信贷增长保持持续平稳态势。企业部门新增信贷的长期化结构,表明企业信贷需求的增长主要在于维持杠杆的融资性需求增长,使过去的扩大再生产建设项目能延续推进,实际上是维持投资。

  2016年新增信贷的长期化趋势,在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都得到了体现。企业部门的信贷增长虽然经历了大起大落,但规模变动的同时,期限结构保持稳定,即长期贷款显著超越短期贷款。家庭部门的长期化特征更加明显,不仅长期贷款增长持续超越短期贷款,而且差距水平显著超出了以往水平。家庭部门的新增贷款集中在中长期限,显然与楼市的繁荣有关,自2015年楼市复苏以来,个人按揭贷款迅速增加,2016年以来更是加速,4-6月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分别增长54.7%、58.5%和57.0%,6月末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规模增长到了11245亿元。无论是家庭部门,还是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的增长,都表明了其投资的扩张,从而为全社会投资的增长增添了动力。信贷和货币的持续平稳增长,且信贷期限结构的长期化,将推动未来投资的见底回稳。

  从中国货币、信贷增长对投资的拉动作用过程看,信贷和货币增长对投资的拉动,存在着半年左右的时滞,2008年如此,2011年如此,当前也是如此。2015年下半年信贷、货币开始显著回升至一个新高度,但投资同期仍然持续下降,直到2016年初开始企稳。因此,从货币政策的效应看,信贷增长和货币回升对经济的效应大小自2012年以来就已开始逐步走低,即货币效应由“积极”转向“中性”,这在宏观效应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资本产出率的逐步走高。

  经济见底效益回升

  格局将现

  经济“底部徘徊”阶段,增长能否保持平稳,决定于投资能否保持平稳。中国经济仍处于起飞阶段的后半期,仍能保持20年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投资仍然是经济的第一增长动力。当前中国经济能否见底,主要看投资放缓态势是否得以扭转。

  货币效应中性化后,光有信贷和货币的平稳增长,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是不够的。信贷期限结构的改变,对投资的促进作用,要远比规模增长更为明显和直接。不过,为给投资的增长创造一个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中国货币和信贷的增长于2015年下半年还是抬高了一个台阶;信贷、货币的增速上台阶后,投资增速下行趋势明显放缓,呈现出见底企稳特征。2016年年初以来,尤其是自二季度起,新增信贷的长期化,将能有力地促进投资增长,从而带来经济运行平稳的宏观效应。

  从投资的其它配合政策看,过剩产能的治理和新增投资增长并不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放弃“保增长”;相反,中国的结构调整只有在维持一定的速度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能够实现的路径只能是“帕累托”改革。5月份后,中国政府先后宣布1.6万亿的东北“除锈”计划和4.7万亿的3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计划。两个计划合计未来3年内投资规模达6.3万亿,比2009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还要多50%以上。可以预见,下半年投资将企稳回升,经济增长将稳中趋升。

  另一方面,价格形势的好转将带来企业微观效益的回升。工业品价格指数即将转正,工业原材料和动力的购进价格指数虽也同步回升,但幅度落后于工业品。融资结构的改变和市场利率的下行,降低了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本;宏观经济见底回升的格局,决定了企业需求的稳定性,未来不会有大的波动。因此,下半年企业效益将迎来确定的回升期。

  资本市场股债双升

  趋势不变

  经济回升+效益改善,造就未来资本市场回升的基础。2016年以来的资本市场低迷局面,主要受经济“底部徘徊”阶段影响,市场对经济风险忧虑阶段性上升。对宏观经济体系风险担忧集中爆发,主要集中在资本外流和信用风险两个领域。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市场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基本消除,同样汇率变动,市场已呈现出了不同心态:年初时人民币兑美元贬值,资本外流忧虑凸显,资本市场面临恐慌,股债皆受打压;6月份的汇率贬值,市场认为是中国为提高出口竞争力而有意为之,将改善中国经济前景,贬值成为了市场回升的基础。

  对另一风险忧虑违约风险而言,4月后信用风险溢价已走稳,6月后市场认为违约风险增加是结构调整的产物,系统性违约临界点并没有来临。风险预期改善,直接带来股市、债市、大宗商品等各类市场的全面回升。当风险预期改善带来的上涨阶段过去后,经济见底+效益改善的上涨阶段将来临,市场回升的动力将由当前的风险预期改善切换到盈利改善上。

  就债券市场而言,虽然经济见底回升,但流动性充裕局面不变,货币“二分法”框架下的准备金利率下行仍将带来基准利率的下行;经济平稳信心恢复后,信用风险利差将从目前高位下降,信用品的价格也有着再上行的基础和动力。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当前确实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但是从债务链的险情看,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不真正加快改革,那么“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把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 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慢慢侵蚀掉。

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应无悬念

目前,全球经济与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联系紧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似乎成了衡量全球经济是否进入通胀期的“晴雨表”,无论当前全球经济走势多么变幻莫测,但经济缓慢复苏应是大概率事件;受经济复苏驱动,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亦无多大悬念。

黑石是左右万科之战的天平吗?

宝能系姚老板闯进万科期间,王石很忙,除了拉拢深圳地铁来为自己站台之外,王石B计划一直甚嚣尘上。现在整个万科已经是硝烟弥漫,宝能、华润、王石三方已经撕破脸皮,作为A计划的引进深圳地铁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能上演天地一家春?在相互角力的关键时刻,万科B计划到了呼...

谨防宝万之争背后的并购危机

让各方警惕的并非宝万之争的事件本身,而是宝能以杠杆并购“蛇吞象”的示范意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影子银行遭遇“资产荒”和并购重组迎来黄金时代的双重背景下,这种连锁反应很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杠杆并购浪潮,最终将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入一场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