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1:13 投资者报

  食品质量问题曾令来伊份折戟IPO,此番重来,“定时炸弹”仍需密切关注,而进军新市场,也需防备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情况

  《投资者报》记者 周月明

  零食连锁企业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来伊份”),自2012年申报创业板失败之后,如今再次出现在主板的申报企业名单中。

  作为上海知名度较高的休闲食品连锁经营企业,来伊份在国内的销售规模、门店数量都较为靠前。不过,近几年,其却饱受产品质量问题诟病,上市之路也因此并不顺利。

  那么来伊份如今的经营状况如何?为何屡屡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大举扩张门店是否能带来实质收益?就此,《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致电公司但未能取得联系,致函公司公开邮箱,截至发稿日也未能收到回复。

  食品质量问题成隐患

  翻看来伊份的招股说明书可以发现,其近几年净利润的增长很不稳定。2012年至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4.9%、215.7%、38.7%。这种大幅度波动与其之前食品质量问题被曝光有很大关系。

  2012年,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曝光了国内部分蜜饯加工厂的黑幕。“蜜饯门”事件对正处IPO关键期的来伊份几乎是“当头一棒”。此外,诸如零食中吃出各种“小动物”、芒果干中吃出假睫毛和手撕肉条大肠菌群超标等现象,都让人为其产品质量问题感到担忧。

  问题蜜饯曝光之后,多家来伊份门店曾一度无人问津,销售业绩也呈断崖式下降,最大降幅超过五成。

  而对于食品企业而言,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关乎其生命线,一旦出事后果极其严重,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波动。而证监会也对食品行业风险重点审核,这也使来伊份的上市之路仍存在很大风险。

  那么,为何来伊份屡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呢?这暴露了它哪些经营缺陷?原来,这些问题都与来伊份“只做研发推广销售,生产配送外包”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

  只抓研发和终端,把中间生产、运输环节外包,整合上游众多的供应商,着重终端来占据市场优势,一直是来伊份的经营模式。而供应商越多越杂,也恰恰滋生出很多风险。

  据资料显示,来伊份产品线涉及干果炒货、肉制品、蜜饯干果等逾十大品类700余种产品,其产品来源于陕西西安、山东淄博、滨州、山西临汾等地一些不知名的企业。在多产品、产地和多供应商的情况下,保证产品质量成了一个很大的管理难题。

  有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来伊份的经营模式可以很快拓展终端市场,扩大销售规模,但对于一个休闲食品生产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而公司将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配送”环节全部外包,无疑是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这对采购、管理、质监等环节的把控能力要求很高,无形中造成了很大压力,因为一旦发生差错,就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来伊份也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承认,依赖产品外包是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一大风险。“近年来公司销售量迅速扩大,公司供应商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但如果出现因气候和市场等原因造成原材料采购不足时,可能会出现原材料质量下降的风险,继而影响到公司产品的质量”。

  但是,公司并没有提到有何具体的质监改善措施。实际上,只有形成程序化的、量化的、多方监控的严密制度,也许才能更好地把控食品质量,但这也会带来更高的运营成本,需花费更多精力。

  不过,食品质量这一块儿不过关,公司即使上市也无法令投资者放心。因为一旦出现食品质量丑闻,就会像之前一样令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进而影响投资者利益。而且这些问题多次积累之后,将会对公司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影响。

  扩张门店不一定能增厚业绩

  除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食品质量问题,来伊份本次IPO的项目盈利能力也存在疑问。

  此次IPO,来伊份拟将6.74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建设两个项目:营销终端建设项目和生产及仓库用房项目。其中,营销终端建设项目拟投资总额为3.27亿元,约占募资总额的48.5%。该项目其实就是在全国范围新建275 家直营连锁门店,同时对1158家现有店铺进行升级。

  不过,此前来伊份曾在全国各大城市疯狂扩张门店,但并未快速增厚公司的利润。2010年来伊份净利润约为1.04亿元,按当年1786家门店数量计算,每家门店盈利5.82万元;2012年门店扩张至2558家,平均每家门店盈利却降为1.21万元;2013年门店数量2182家,平均每家门店盈利约4.48万元。直到2014年年末,门店数量降至2178家,公司每家门店的盈利能力才重新回到2010年的水平,达到平均每家门店每年盈利约为6.23万元。

  曾经的不佳业绩也令投资者担忧,本次IPO再次将扩张和升级门店作为重点是否会产生实在的利润。而且,伴随着门店租金提高、人力成本上升及新开门店选址等经营风险,目前来伊份2000多家直营店的房租成本、全国1万多名员工的工资支出,随着时间推移,成本也会越堆越高。

  而且如今,一味地扩张门店、延续目前的商业模式也无法大幅度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了。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之下,这种用量贩的方法售卖零食的商业模式太容易复制,类似的“零称店”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公司若不找到新的经营亮点,拥有的市场也将会被这些“小而美”公司一点一点蚕食。

  此外,本次IPO扩张和升级的门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江浙沪之外的市场。来伊份之前都高度依赖江浙沪市场,江浙沪贡献的营收份额一直在90%左右。但从2010年开始,公司逐步向安徽、北京、湖北、山东、天津等新区域市场扩张。不过,休闲食品连锁行业具有较强的“区域资源”特性。本地企业更加了解本区域消费的口味偏好、物流配送范围小,也更容易获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这些企业在商品品类管理、市场份额、物流能力、营销能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这也使得来伊份在进军新市场的时候,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培育品牌和建设营销网络,很有可能发生“出力不讨好”的情况。就有业内人士认为,来伊份往外地扩张是个错误决策。该业内人士表示,“来伊份只能在苏浙沪老家站得住脚,出了家门,别人家都有‘地头蛇’,斗不过。”未来,如果公司在新区域市场开拓情况没达到预期,产生的亏损也将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

  另外,与门店的快速增多相对应,供应商也在快速增多,这也会使得本来就不够的质量监控能力愈显不足,管理可能愈发力不从心。■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