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6日02:45 金融时报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6.7%的经济增速有支撑力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兰君子

  <安全级别>=3

  <摘要>=

  <关键词>=

  <图片>=

  <正文>=2016年走过半程,中国经济虽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风险,但总体保持平稳,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过程中,中国经济也在经历转型再平衡。在此特定阶段,新旧增长动力交替尚未完成,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同时,积极因素正在积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系列新亮点正在并将长期利好中国经济发展。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进、新、好、难是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概括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时表示,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总的判断是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符合预期。

  盛来运表示,“稳”是指经济运行平稳,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增长率都是6.7%,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态势;“进”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在稳步推进,力度加大;“新”主要是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新的动力在增长;“好”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好的因素在累积;“难”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国际环境来看,仍然复杂严峻;二是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实体经济运行比较困难,宏观调控的两难和多难问题有所增加。

  在此“两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取得6.7%的增长速度着实不易。“6.7%的增长速度确实来之不易。在稳增长政策托底、房市升温、简政放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企业效益改善,‘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取得新进展,一些指标好于预期。”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

  “总的来看,经济整体形势比较复杂,困难较多,而且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面对这样的较艰难局面,中国经济上半年能够交出稳定增长、稳中有进的答卷,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盛来运表示。

  服务业成经济稳定增长主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钢铁、有色等重化工业的增速下行,第二产业增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降至2015年的6%,对GDP的贡献率从51.5%下降到34.2%。与此相反,服务业却保持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持续引领三次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据统计,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达到50.5%。2016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5%,占GDP的比重达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服务业仍然是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服务业加快发展符合产业成长规律。”盛来运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都会出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情况,因为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急剧高涨,这两点共同推进了服务业发展速度在加快、比重在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服务业增速更快。从统计角度看,“其他服务业”包括了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受新业态、新产业支撑,“十二五”以来,“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2010年至2014年间增加值年均增长8.3%,2015年增长9.2%,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8.3%。

  对此,盛来运分析称,现代服务业主要囊括的是一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比如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业、商务和租赁服务业、文化影视服务业,还有养老健康这些“幸福产业”,包括了九大行业,这九大行业都符合产业升级的方向,也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

  下半年经济“以稳为纲”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上半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势头,但下半年仍面临着较大压力和不确定性,稳增长仍需继续着力。

  对此,宗良预计,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约6.7%左右,全年GDP增长为6.7%左右。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政策短期内不能放松,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扩大总需求,使实际增长靠近潜在增长,缓解经济进一步下滑压力,为结构改革和培育新动能腾挪出时间。短期内要坚持“宽财政、稳货币”的基本取向,妥善处理好“三去”之间的关系;中长期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建议,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确保流动性总体合理宽裕的同时,应积极发挥财政和投资政策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作用,有效采取更具针对性、更为精准和差异化的调控举措。建议更多地从供给侧发力,稳步推进去产能,加快推动去库存,梳理不合理收费,积极稳妥推进相关改革,具体来说,包括完善投融资政策、推进产能过剩治理、加快推动去库存进程、梳理中介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