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6日02:34 证券日报

  京东金融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发的小白卡,100天创造了100万用户申请纪录

  Fintech标签不是想贴就贴 京东金融欲建金融科技开放生态

  ■本报记者 于德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曾号称颠覆变革传统金融的论调已无人再提,然而,市场总会找到兴奋点,转瞬间,“Fintech(金融科技)”跃入人们的眼帘。

  从今年四、五月份开始,有关金融科技的大会密集召开,支付技术、交易技术、风控技术、智能投顾、区块链等等成为市场热词。7月10日,被业内称为“金融领域黄埔军校”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的“中国金融科技大会”,吸引了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百度金融高管的首次同台论道,将金融科技推向了新高度。

  风口上的金融科技同样引来了浑水摸鱼者,一些互联网公司、理财机构甚至P2P平台纷纷以金融科技的噱头亮相各种会议、论坛、媒体等,实际上,他们只是贴了一个标签而已。

  对于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行业先行者率先跳出来表示要给行业定下标准。作为最早一批定位金融科技公司的公司,京东金融集团CEO陈生强在金融科技大会上给出了当前被认为是最符合金融科技实质内涵的行业定义: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陈生强提出,要做金融科技公司,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是不是开放的生态。一年多前,京东金融管理层在讨论公司定位的时候就曾提出将公司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如今,京东金融依托自身优势已经具备变现能力、向金融机构输出产品和服务。

  陈生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京东金融不仅能为大型的、全国性的金融机构服务,还针对那些小型的、地方性的、偏向于服务农村农业的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的、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为金融机构赋能,构建开放生态是京东金融下一步的战略重点。”

  风口上的金融科技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很快将会取代互联网金融。

  实际上,在互联网金融概念很火的时候,包括京东金融、微众银行等便已经对外透露定位金融科技公司。而一些P2P类公司或者其他做简单的理财平台,也宣称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则始于今年。为什么如此多的公司如今集体转向金融科技?这里面又有哪些驱动力?

  综合诸多平台标榜金融科技属性的内在驱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层面:

  一是,科技公司模式相对更灵活,更能专注于创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主导着金融服务的变革,虽然定位金融科技前期需要巨大投入且产出周期较长,但将精力放在最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模式的试验上更能构建竞争壁垒,因此做成金融机构并不适用于当下的中国监管环境。

  二是,直接做金融成本偏高。在当下国内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做金融机构首先需要获取相应牌照,要确保有一定的存量用户且有持续的获客能力和运营经验,优良的团队更是必不可少,每一个体系都需要大量投入,而如果选择跟金融机构合作则是捷径,这也是陈生强定义金融科技时倡导的开放融合战略。

  三是,资本市场更看好科技公司,估值最能体现公司属性及长远发展的潜力。例如传统汽车公司通用汽车,一年成交近千万辆汽车,资本市场给予其几百亿美元估值;反观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一年仅交易几十万辆也有近上百亿美元估值。由此可见,资本市场认为科技企业,尤其涉及金融领域的科技企业在未来大有可为。

  四是,采用科技手段更符合自身优势及长远布局。纵观当前市场上比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无一不是脱胎于老的互联网公司,如做电商的京东、阿里,做社交的腾讯,做搜索的百度。这些公司共同的天然优势便是技术和用户。

  变现能力衡量金融科技成败

  纵观金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从BATJ到新崛起的公司,其战略模式和生态能力的构建不尽相同。有的平台诞生之初就以金融科技为定位制定战略创新模式。京东金融自独立以来无论从短期业务的推进还是长期业务的布局、内部打通还是外部收购,都有着数据和技术的基因。而这些部署也都很快见效。

  京东金融抓住了经济转型中的一些势能,比如基于消费者杠杆率并不高的现状推出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出京保贝、京小贷和动产融资产品,基于消费升级的势能推出众筹业务、私募股权融资和众创生态圈业务等创业服务生态。京东金融拥有经营多年所积累的大量用户、商户、物流、产品数据等,还投资了一些数据公司。此外,机器学习、智能投顾也是京东金融持续投入创新的领域;京东集团目前拥有1.7亿的活跃用户,使其能够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提供产品和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京东金融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发的小白卡,100天时间创造100万的用户申请纪录;京东白条第四期ABS在传统金融机构抢筹的背景下,其优先级利率仅3.8%,让P2P公司甚是眼红。此外,京东金融前段时间发布了其向证券行业输出的大数据消费指数也顺利“登陆”彭博全球终端,让业界看到了金融科技的模式核心所在。

  金融科技从0到1的创新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变革潜力,新晋的金融科技领军者并非一劳永逸,市场已呈现争相追逐风口的竞争态势。无论是先行者占领制高点还是后来者居上,只要市场的方向不发生逆转,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果最终还是会推动金融普惠的价值落地。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