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6日02:34 证券日报

  警惕高收益率“洗脑” 小心陷入“庞氏骗局”

  ■刘 琪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相信每个有过线下理财经历的投资者都从“理财顾问”口中听说过这句话。然而,随着大大集团、快鹿集团、中晋系等事件的接连爆发,投资人不仅连利息都无法得到偿付,甚至连本金至今也难以赎回。据盈灿咨询统计,从目前出问题的线下理财公司看,其涉案金额少则达数亿元,多则达数百亿元以上,受害投资人也常在数万人以上。

  因此,这句“洗脑”神句在当前草木皆兵的理财环境下是否还应添上下半句:即使你理财了,财就会理你了吗?

  诚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越来越多,不少有理财意识的人都开始盘算如何以现有资金创造更多的收益。但恰巧也正因为选择太多,收益率就成了许多投资者衡量一款理财产品的唯一标准。

  许多非正规线下理财公司也深谙投资者这一心理,同时由于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些公司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着大量先吸金再放贷的情况,本末倒置的做法极易形成资金池,乃至借旧还新的庞氏骗局。而且线下理财公司区域性分布,地域性挤兑风险更高,如上海地区已有20余家线下理财公司发生风险事件,也在于投资者恐慌心理造成的风险传导。

  投资人想获取高收益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高收益始终与高风险如影随形。而且依据201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民间借贷年利率24%的部分是法律明确保护的,而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虽然风险事件不断发生,但也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对线下理财彻底丧失信心,只是切莫仅以高收益为导向。由于线下理财环境的封闭性致使信息难以流通,因此投资人在投资时需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过分迷信广告、宣传;第二,明确公司业务模式、资金流向;第三,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投资人提高警惕的同时,线下理财的乱象丛生也需要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对线下理财公司的业务范围等进行明确限定,在线下理财公司信息披露、合格投资人准入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建设、健全健康理财环境。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