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4日2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继南北车合并、五矿中冶战略重组后,传说的中国“神钢”终于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接近中钢协方面的消息人士处获悉,被传了一年多的钢铁央企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可能真的要合并重组了,“武宝合并了,下周一停牌公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4日傍晚第一时间致电武钢集团外宣办负责人,但该人士称目前尚未听说此消息;宝钢集团公关总监何潮也表示没有任何消息透露。

  但一位宝钢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武钢与宝钢合并确有其事,但是否下周一会停牌公告目前还不能确认。“宝钢和武钢一把手其实早就达成一致了,此前辟谣可能只是时机未到。”

  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均是归口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钢铁央企,与鞍钢集团一起位列钢铁央企三巨头。

  2015年以来,由于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速放缓,多家钢铁上市公司2015年财报都出现巨亏。武钢集团的上市平台武钢股份以巨亏75亿的年报成为两市中的亏损王,宝钢股份在市场严冬中利润也大幅缩水,其2015年全年净利10.13亿元,创18年来的新低,同比上一年也大幅下降82.51%。

  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是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年,也是全行业真正的“严冬”。百家大中型会员钢企主营业务连续12个月亏损。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

  为了做大做强央企,提升国企运营效率,国务院国资委去年以来不断推进央企改革及兼并重组的力度。2015年初,南北车的合并掀开了这一轮央企合并重组的大幕。去年5月,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消息公布、12月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大整合方案获批;今年年初,矿业领域中国五矿与中国中冶科工集团正式宣布战略重组。

  一年多来,备受关注的钢铁行业也曾传出兼并重组的传言。其中传闻最多的就是武钢和宝钢的合并可能性。但一年来,武钢与宝钢官方都多次“辟谣”否认。最近一次是今年6月16日,武钢股份2015年股东大会上,马国强再次否认武钢宝钢合并传闻并称“武钢股份未来即便真的进行兼并重组,更多会考虑向多元化的方向尝试。针对同行间的并购重组,武钢股份没有太多机会。”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要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截止目前,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份已公布了去产能的方案并逐步推进实施。为了解决人员分流和安置难题,中央还专门安排了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今年5月23日,在武钢集团考察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现场拍板,把武钢集团纳入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试点。李克强称:“武钢在历史上给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但现实是,钢铁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对于武钢,从运输半径角度讲,生产一般粗钢等产品,远不如沿海地区有竞争力。因此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把过剩产能化解掉。”

  若按照此前两家钢铁巨无霸的设计总产能,武宝两家巨无霸的合并,或将打造出一家总产能在亿吨级的“中国神钢”。但马国强今年两会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称,“大家现在谈到兼并重组都会有点怕。因为前一轮的兼并重组,包括武钢等都有所作为。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我认为,上一轮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兼并重组中仅仅注重了兼并,却没有重视重组。”马国强强调,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兼并只是手段,而重组提升效率才是根本目的。

  此前,工信部曾在去年3月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今年3月,在招商局集团与中外运长航重组大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态称,目前国资委监管的106家央企仍存在大量同质化竞爭、竞爭力不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重组整合。类似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以无偿划转方式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这样的重组模式将是未来央企重组的模式之一。

  截至24日下午收盘,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尚未发布任何有关两家公司兼并重组的公告。截至收盘,武钢股份股价微跌1.78%,收于2.76元/股;宝钢股份收于4.90元/股,跌1.61%。

责任编辑:赵文伟 SF182

相关阅读

境外消费太多会导致经济下滑

如果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甚至是巨额的逆差,则表明中国相当大的服务,包括连带的购物等,没有在中国内部消费,而是在国外得以实现。国内向国外漏出的消费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很强的一个下拽力量。

中国经济腾飞要学学三位老司机

美国式的开放、多元、包容,日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德国精准调控市场经济的各种措施和制度,应该是中国经济继续向上发展所必修的三门功课。

我国过去辉煌的基础正在被掏空

站在最高的第五层思维,才能看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我们正在丧失过去几十年赖以成功的基矗与它比起来,经济增长减速、债务高企、银行坏账等这些人们日常谈论的风险只是癣疥之疾。

退欧是市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当前市场的矛盾深刻,随时都可能激化。民粹主义的抬头,无论是英国的退欧还是美国的特朗普,都反映的是在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濒临失效、资本回报下降的全球经济里,不同利益群体对资源争夺的表面化,以及底层人民对自身的政治诉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