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2日22: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深圳报道

  2016-06-12 22: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David Lipton)在6月11日于深圳举行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企业债务及重组方面的进展非常有限。随着2015年和2016年初信贷增长的迅速增加,以及投资率的居高不下,这个债务问题正变得日益困难。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

  戴维?利普顿称,中国当然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重要的是中国要快速解决它。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最好。

  总体而言,中国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225%左右。其中,政府债务约占GDP的40%。同时,家庭债务约占40%。按照国际标准来看,这两者都不是特别高。而企业债务问题则是另一番景象:约占GDP的145%,不管以何种标准来衡量都非常高。

  根据基金组织的计算,国有企业约占企业债务的55%。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占经济产出的比例——22%。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远远不及私营企业。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盈利下降,加上债务上升,严重削弱了这些企业在支付供应商以及偿还其贷款方面的能力。银行持有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去年的信贷热潮又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基本上已经是奄奄一息。IMF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中国银行业的企业贷款的潜在损失可能相当于GDP的7%左右。这还只是一个基于不良贷款回收率的某些假设的保守估计,其中还不包括“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问题暴露。

  戴维?利普顿建议,在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有一系列国际经验可供借鉴。这些经验可提供三大经验教训:

  首先,迅速采取有效行动,否则问题只会恶化。今天的企业债务问题可能成为明日的系统性债务问题。系统性债务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或者出现银行业危机。或者两者都出现。

  他引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的话称,政策方面的当务之急是立即对债务问题采取行动:“不良贷款就像冰激凌筒。如果你不处理它们,它们就会在你手里化掉,让你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卖。”

  其次,在采取行动时,确保同时应对债权人和债务人。有些国家刚刚将不良贷款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移除,并对银行进行了资本重组。企业变得无利可图。其他一些国家则对企业规模进行缩减,或允许其破产。银行变得资本不足。这两个问题最好都能得到解决。

  不过,这无法快速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若干筹备性步骤。必须由商业判断而不是政治主张所主导。一个企业破产框架应能促进有生存能力的企业的复原和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的快速破产清算,这要视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企业重组需要一个执行机制,使债权人能够以可预见的、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强制执行其债权。这可能会要求同时运用胡萝卜和大棒来强制执行支付纪律。同时,银行在确认损失方面必须始终谨慎,并确保自己具有足够的损失吸收的能力。

  第三,在修复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时,解决企业和银行部门最初催生这个问题的治理问题。否则,缩小债务泡沫只会带来暂时的效果。如果不必要的借贷会死灰复燃,那么新的债务泡沫肯定会被重新吹大。

  对于“债转股”,戴维?利普顿表示,在一些国家,债务-股权转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将债务转成股权,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去杠杆化,银行的债权得到相应的重新调整。但只有当满足两个条件时,这种方法才有效。首先,银行需要能够主张债权人权利并进行分类,区分需要需要重组或关闭的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否则,新的股权将没有价值。其次,银行需要具备能力管理其股权并维护股东权利,或者有能力将股权出售给能够维护权利的投资者。

  关于不良资产重组,戴维?利普顿表示,资产管理公司不应该是不良贷款的仓库。它必须被视为能使有需要的企业进行重组的训练房。这可以来自资产管理公司采取行动或者将资产出售给迫切要求进行重组的新所有人。

  在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企业债问题上,戴维?利普顿表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改革是彻底和广泛的。但这些改革更多的是放开了经济活动,形成了市场和自由竞争,而没有对借款人实施纪律和严厉的预算约束。简言之,需要加强治理。如果中国要避免再次出现信贷增长——负债沉重——企业重组的循环,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就是要改善企业治理。

  治理当然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法律框架基础之上:即,依据这类法规,能建立有效的破产和执行制度,形成支付纪律。但是改善治理还需要出台旨在加强对个人贷款层面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和定价的监管政策。治理还意味着稳健的核算、贷款分类、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以及披露规则。改善治理还意味着要建设一个能避免道德风险的系统。

  在包含国有企业的制度中,适当的治理应能使这些企业量入为出,不再需要政府补贴,措施包括执行严厉的预算约束。随着重组进程的推进,将所有国有企业归为一谈或许过于简单。相反,必须区分经营有方和经营不善的企业。债务可以帮助运作良好的企业。因此,必须知道企业将债务用在什么地方:掩盖损失?扩大产能,加剧全球过剩?他们对影子银行产品的风险暴露情况如何?

  让一个更强大的企业兼并一个弱小国有企业的诱惑一直存在。但是,如果只是让经营良好的企业当“有钱的叔叔”(用自己的利润去补贴其他企业的损失),那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样做只是在破坏经营良好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剥夺其他经济主体原本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这类并购战略若要发挥作用,强有力的国有企业必须有权力对亏损企业进行重组。否则,有时候让企业破产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编辑:赵萍)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相关阅读

没有特别措施经济将L型20年

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未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沿着L型滑行20年左右的时间,2036年能否东山再起,主要还是取决于2016年以后人口生育和增长的势头。

中国这些问题让我睡不着觉

中国要准备万一,要有点“断电”措施的准备,实在不行,那也好采用硬隔离的办法,冷静几天了。这不是应付小灾小难的,这是应付席卷全球、大灾大难的紧急措施,没有办法的办法。

警惕英国脱欧这只黑天鹅的冲击

此前预测6月份有两只黑天鹅,一只是美联储或飞出加息这只黑天鹅,另一只是英国脱欧或成真这只黑天鹅。目前,第一只黑天鹅已经基本断定难以出现了,而第二只黑天鹅出现概率大大增加。

美元加息或在四季度或年底

朝前看,下一次美元加息可能会在四季度或年底,届时杭州G20峰会落幕、人民币也将被正式纳入SDR,我们预计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会再次上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