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消费者范先生反映,在自己没消费也没有签字同意的情况下,一年间被中信银行以“优选增值服务费”名义,从信用卡中转走了4497元。被划走的钱虽然要回来了,但他对银行的处理结果很不满意。

  莫名被划走4497元

  范先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是中信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出于对中信银行的信任,从未核对过信用卡每月账单。2015年4月,范先生无意间看到中信银行寄来的当期信用卡账单上,有一笔1599元的“优选增值服务费”,交易日期是2015年3月31日。对于这笔就发生在眼前的费用,范先生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优选增值服务”是什么服务项目,又是在哪里消费的。范先生电话咨询中信银行信用卡客服热线,客服人员答复说是体检费。

  范先生表示,这些年他除了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外,没再额外花钱体检过,而且以往每次刷卡消费后,都会收到银行的短信提示,但这笔消费自己并没有接到过短信提示。

  为搞清事实,范先生找到中信银行核实,得知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一年间,用自己信用卡支付的“优选增值服务费”有3笔共4497元:一笔1599元,发生在2014年4月1日;一笔1299元,日期是2014年5月23日;再一笔就是2015年3月31日1599元的那笔。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范先生,这3笔“优选增值服务费”主要是体检和洁牙费用。

  经范先生多次与中信银行交涉,中信银行分别于2015年4月14日、21日和23日,以“冲减优选增值服务费”的名义,将4497元钱退还给他。

  收费为优选增值服务

  范先生说,他曾多次找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询问为什么在自己没有消费更没有签字的情况下,就擅自将自己信用卡里的钱划走,钱又支付给谁了?

  中信银行答复称,范先生的“优先增值服务费”是电话邀约业务,是通过电话与范先生口头达成的一种预约服务,银行有征得范先生同意的电话录音。范先生说,他提出要听当时的电话录音,银行至今没有提供。

  对于范先生信用卡3笔优选增值服务费的具体消费内容,记者于近日向中信银行大连相关负责人房女士进行求征,得到的答复为:两笔1599元划款为体检宝增值服务,分别包含40万元的家庭意外伤害保险、85万元的家庭自驾游意外保险法定公众假期(含周六日)、体检1次、0起点短信提醒;那笔1299元的是牙齿冷光美白1次。

  房女生说,中信银行开办的优选增值服务业务,是通过电话营销邀约客户办理,沟通过程有客户确认办理的录音记录,如果客户在服务办理后对该服务存在争议,例如认为该服务内容不适用于本人且在服务期间未曾使用过该服务,可为客户办理退货退款。

  记者提出想确认该银行与范先生的业务沟通电话录音,没有得到正面答复。

  银行的做法涉嫌侵权

  大连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依据现行相关法规,银行将客户信用卡里的钱划转给第三方,需要客户消费并签字确认。如果范先生反映的问题属实,即便中信银行有范先生口头同意的电话录音,该行的优选增值服务在办理程序上也是有缺陷的,最大的弊端是没有客户的消费记录及签字同意。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王岩教授认为,上述纠纷中,银行的做法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银行通过电话营销邀约客户办理业务,消费者对于消费的内容、后果不能充分了解,妨碍了消费者行使知情权。另外,经营者不能用不反对即为同意的方式,诱使消费者接受不清楚、不了解的服务。对于经营者用这种方式诱使消费者接受的任何服务,其法律后果都不应当由消费者承担。同时,经营者在没有消费者任何签字的情况下扣划款项,违反规定,故上述款项不应当由消费者承担。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