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1日06:50 上海证券报

  周子勋

  要改善民企生存环境,必须大刀阔斧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国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切实推行积极的市场化的产业政策,让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唯有结构性减税和加大转移支付,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投资,以及基础性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科技的发展,以提高民营企业抵御全球经济放缓的能力。现在亟须下大力气改革投融资体制,把倾向于国企的投资体制转向重效益的市场化投资体制。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着重谈了民间投资乏力的问题,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准入,打造公平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统计数据显示了民间投资低迷的严峻局面。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增5.7%,比去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呈下滑状态。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2.0%,比去年同期降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落后于整体投资,是近几年从未有过的。2013年以前民间投资增速普遍在20%以上,但随后增速不断放缓,今年3月同比增速还不到5%。由于民间投资不同于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指令性行政政策对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效率并不明显,选择派专项督查组从地方对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情况督查,是政府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

  为什么民间投资如此回落?一种解释是,这显示了经济一季度超预期企稳背后的真相:实际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投放,搭配大规模由国企主导的基建项目,稳住了不断承压的实体经济。比如,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发力财政政策,重点集中在大型基建项目,而基建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历来都不是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民间投资较为集中于制造业领域,面临利润下滑、去产能、去库存的严峻压力,整体属于收缩调整期,再加上不断爆发的债务违约、破产倒闭案,可供民间资本投资的价值标的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发出了真正的警号。如果政府投资和国企主导的后劲不足,经济后劲就主要看消费表现了。如果消费不给力,宏观经济回暖也难以维持。

  过去,民间投资要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约三分之二,而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从去年的10%大幅回落至5.7%,几乎腰斩。这意味着政府和国企投资增速要超过20%,才能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事实也确实如此,一季度国企投资增速升至23%,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4%,民间投资占比降至62%。再看一下民间投资的区域分布,东部地区投资占比超过中西部地区投资占比之和,说明民间投资还是市场化导向,注重投资回报率。

  与前几年相比特别突出的是,当下国内外市场需求停滞或严重萎缩,国内很多产业遭遇罕见的低迷,导致经济出现了显著的“抱大腿”现象——“大腿”就是国有经济,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向拥有较多资源的国企靠拢,纷纷与国企签约重大项目,而国企借国家战略跑马圈地,获得了更多战略性资源。在金融领域,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源投放,无疑也是以国企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虽然基础设施投资由原来的各级政府一肩承担,转变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承担(PPP),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灵活性。但由于本质上依然是政府在决定投资方向而非市场,经济结构失衡并未改观。这也难怪,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爆发式增长,但在推进PPP项目时,真正的资本到位率依然偏低,距离“政府+社会资本”的模式还有一段较长的路。首先,许多PPP项目,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央企合作,并未完全社会化和市场化。民营机构参与其中往往会受到高净资产要求等制约,金融机构成立基金参与PPP项目,也更倾向于选择央企。其次,目前PPP项目回报率仅约6%,这给项目落地增加了难度。市场化不足,大量PPP项目由合同双方磋商,而不是由资本市场定价,无法保证资金的利得空间进而降低了民营机构的积极性。此外,缺乏产权和法律保障及完善的退出机制,社会资本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预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热情。在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投入政府主导的大型长期基础设施建设中,又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变得更难,甚至造成“挤出效应”。

  在民资生态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境况下,引入民间投资谈何容易。李总理列举了民营企业在地方受到不公对待的一些现象,包括央企国企负责人前来投资、合作,当地会大力宣传,但民营企业来谈合作,政府负责人却不敢和他们打交道,有些地方负责人见一下民营企业家还躲躲闪闪;一些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属于典型的“不作为”。恰如李总理所说,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他强调各地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同时优化服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各项政策对国企和民企要“一视同仁”,并要求国务院督查组尽快拿出针对民间资本投资的修改意见,形成积极引导信心和预期、推动经济向好的政策硬举措。

  要改善民企生存环境,必须大刀阔斧推进国企改革,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切实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切实推行积极的市场化的产业政策,让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以填补国有企业的投资短板,改善项目建设和运营体制,提高质量和效率。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唯有结构性减税和加大转移支付,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投资,以及基础性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科技的发展,以提高民营企业抵御全球经济放缓的能力,才能增进就业,真正推动扩大内需。我国近几年的投融资体制建设,实际上取得进展的只有融资体制,倾向国有企业的投资体制依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现在亟须下大力气改革投融资体制,把倾向于国企的投资体制转向重效益的市场化投资体制,减少对民企的各类歧视。没有公平的法律法规环境,不能平等对待各种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崛起就无从谈起。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THE_END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