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1日06:16 金融时报

  织牢就业“经纬线”

  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稳增长根本是为了保就业。他要求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想办法、出实招,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

  李克强总理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不难理解。就今年的情况而言,765万左右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400多万的中职毕业生,都期待着能有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实现稳定收入的工作岗位。

  然而,尽管现阶段全国整体失业率仍在合理可控范围内,但必须看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以及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可能出现大批亟待重新安置岗位的人员,这让稳就业这一关键目标的达成难度有所增加。

  不过,高校学子未必是最令人担忧的就业群体。毕竟,这些拥有专业技术、高素质、年轻的就业群体,更容易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所创造出的就业岗位,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也可把创业和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到适合的发展机遇。因此,面对就业挑战,他们相对更容易立稳足跟。

  然而,包括农民工、去产能过程中部分失去原有岗位的职工等一些重点保障对象的就业现状值得重视。这部分就业群体自身技能单一,且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技能、新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短期培训往往很难抹平这种差距。

  因此,目前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员工适应新岗位;二是做好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通过失业保险、社保关系接续、再就业扶助等方式,让相关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应当承认,要想为这部分相对“低技能”群体找到适合的岗位,员工职能转型和社会保障工作必不可少。但是,在看到这部分群体劳动技能、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脱节外,我们也应该反思“唯高新产业优”的思维桎梏。

  目前,部分区域发展的政策规划者热衷于引入高技术产业等招牌型行业,却希望将小商品市场外迁,也不鼓励进城务工者落户发展。这样谋求高速、高端发展的思路可以理解,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忽略低端产业或技能单一劳动力的价值,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首先,忽视低技能劳动者易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任何一个单位、城市乃至国家,都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相互配合。例如,高端写字楼中白领之所以能安于本职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门卫、保洁人员、楼宇管家为其提供的日常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一般而言,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就有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消费服务,包括外出就餐、家政清洁等,而提供这些服务的往往是低技能劳动者。

  一旦推高了这部分技能单一劳动者的生活成本甚至生存门槛,很多相对高学历、高技能者就不得不事必躬亲,或者耗费更大的精力、金钱在日常的琐事上,这对于所谓“精英”人士而言无疑是一种精力的浪费,甚至导致其无法集中于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更无法安心享受舒适的生活。

  其次,忽视低技能劳动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阶层流动性的难度。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普遍偏高。生活中,低技能劳动者往往消费水平偏低,其提供的服务价格也相对公道。而一个对低技能劳动者宽容的城市,往往在高端且昂贵的消费圈外,也能提供一些更具“性价比”的服务和产品。对于刚毕业、收入水平偏低的人群,这种服务和产品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以维稳、或高端化发展为名,不断让单一技能劳动者外迁,很容易推高其生活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个人发展的门槛,扭曲了一个城市的劳动力结构。长远看来,也将让人才外流,制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实,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就业的重点对象,一个是高校和中职毕业生,一个是农民工。如果说,大学生和中职生的就业是‘经线’,那么,农民工的就业就是‘纬线’。只有织牢‘经纬线’,整体就业形势才稳,经济社会才会稳!”

  总之,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本身并无错,但不能因此忽略甚至排斥技能单一、偏于重复性的劳动力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人们不能简单、任性地误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低技能劳动力越少越好。如果要真正实现和谐、高效发展,社会各界必须扭转将这部分劳动力视为“包袱”的旧思维,看到其不可或缺的一面,让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形成合理互补。

  也唯有织牢就业的“经线”和“纬线”,才能让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专注于提供专业化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才更容易得到满足。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