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1日06:16 金融时报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关键在落实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时指出,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过去几年,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国务院有关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以上,提前超额完成承诺的目标任务。

  毫无疑问,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几年“放管服”的推进,这项关键性改革是不是就完全到位了呢?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份调查引起很多人关注。在对两个省50余家制造业企业成本状况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有企业人员拿着市政府下发的文件跑到规划局,办事人员却说:“我们没收到这样的文件,办不了。”再比如,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却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还有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耽误时间”。

  这些现象暴露出,在大力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程中,部分减负政策却往往沦为“空头支票”,帮助企业降成本的好政策,也常常被困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本次国务院召开的“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也指出,“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空间。”

  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成本列入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组合拳”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位居首位。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是由于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企业成本,也被称为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如审批环节过多、检查评比过滥都会产生更多的交易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运行成本和效率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中国经济能成功跻身世界前列的真正秘密,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系统、大规模地降低了体制成本。他表示,系统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此前也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可以说,能否更加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决定着“降成本”重要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影响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而要真正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关键是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畅通降成本的“梗阻”,破除“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一方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坚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强调,要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这就需要进一步“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政府把该管的管好,不该伸手的坚决砍掉。这无疑将让市场主体在感受到政府效率提高的同时,更能平等自由的激发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从而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要狠抓各项“放管服”改革政策的落实,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此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这就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及时有效的将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真真正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主体能感受到“放管服”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