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0日05:08 时代周报

  “抄底”国际低价油,经济体行动力是根本

  沈阳

  国际油价下跌,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增加原油进口。5月4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指出,美国原油进口量已较2015年5月初上升了20%至每日800万桶。根据金斯凯普能源咨询公司石油市场主管布莱恩·布施的说法,即便储存能力已用去约2/3,美国还可再储存1亿桶石油。

  相比美国,其他经济体比较尴尬。南非等国的主要石油储存中心看起来已达饱和,而集中在鹿特丹的欧洲主要储存地的可用储存能力似乎不足10%。相对其他经济体,中国的处境比较特殊。从去年开始,中国快马加鞭建设多个储油设施。今年1月,伊朗解除石油禁运,全球原油期货价格上升趋势结束的概率空前加大,给中国带来了从容提升石油储备能力的时间。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每天转运78.7万桶原油用于战略储备,在中国最大石油港口青岛港卸货的原油较上年同期骤增73%—中国的石油储存看起来已近饱和,而实际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原油储量仅约为16天,而国际能源署建议的储量是90天。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基础设施不足,例如严重缺少从终端输往地方炼厂的石油管道。对此,中国不得不从长计议。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在2009年启动的国家石油储备第一期的基础上,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

  本来,只要国内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庆、胜利、渤海、长庆、延长、辽河等七大油田休养生息,就能腾出更多的管道和仓储空间来容纳廉价的进口油。然而,即便中国有全球最为丰厚的美元外汇储备,也不是说“抄底”就能“抄底”的。除了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失业问题是个麻烦,国内油田的再次启动也需要巨大的恢复成本。

  想要参与“抄底”国际低价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行动力是根基所在。这一行动力,至少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方面,基础设置是重大指标。软件方面,则考验经济体对重大机遇的把握能力、对重大危机的应对能力。也不要以为“抄底”低价石油是个单纯的市场能力。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重要交通要道,世界主要石油贸易国对本国石油运输的军事性保驾护航,同样是不容回避。

  对中国来说,借由这样一场石油“抄底”战,在国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步伐应当大大加快;对印度等国来说,让社会资本更多进入石油产业,从而形成对国内国企背景的石油公司的挑战,强化本国能源供求的市场化格局,亦是经济社会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时代周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