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9日04:47 证券日报

  沪港深“金三角”投资模式升级

  长盛沪港深首度植入量化基因

  ■本报记者 赵学毅

  被认为是开启上一轮牛市钥匙的沪港通之后,深港通年内开通已如箭在弦。政策红利驱动下,沪港深三地作为新一代的投资“金三角”,成为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必争之地。《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发现,公募基金加速布局沪港深主题,2014年11月份至今,共有20余只以沪港深为主题的偏股型基金宣告成立,进入2016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尤为注意的是,擅长主题投资的长盛基金,5月9日起发行长盛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基金,首度植入量化基因,令沪港深“金三角”争夺战模式再度升级。

  A股+港股

  自由配置底部抢筹

  今年以来A股股指一波三折,震荡市中如何寻觅投资洼地?长盛沪港深拟任基金经理吴达对此表示,目前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估值水平已较2015年高峰期有较大回落,一些确定性较高的新兴成长型公司已经具备投资价值。而港股目前整体9倍PE,1倍PB,正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低估值高分红比,安全边际高,投资价值同样明显。

  吴达还认为,A股与港股投资互补特征明显,香港市场与国内A股除主要行业外,在部分行业可以形成有效互补。例如A股的优势行业是军工、白酒、医药、传媒等,而港股优势板块则包括互联网、油服、光伏上游和博彩等。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了解,长盛沪港深混合基金将通过资产在A股+港股的自由配置,选取两地更具比较优势的上市企业,优势互补,或能实现“1+1>2”的效应。据基金合同显示,长盛沪港深基金股票仓位0-95%,其中投资于A股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0-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占基金资产的0-95%。

  定性+定量

  双重策略掘金

  在港股估值优势显现以及深港通开通预期升温的双重利好逻辑下,公募基金抢滩布局。初步统计,目前市场上已有20余只沪港深主题基金。对比而言,长盛沪港深基金的优势在于具备更多的选择(沪港深三地)去挑选更有市场空间的细分行业,对更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同时,在投资策略上,采用定性+定量双重结合的方式。

  具体看来,定性方面,通过对全球宏观环境和经济政策的把握,既要充分把握国内的经济转型红利,发掘转型和高成长类公司;也要借“深港通”的东风,投资港股的价值洼地和低估成长股。定量方面,长盛沪港深基金采纳了两个量化指标:AH溢价指数和两地交易量对比。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把握,合理进行两地配置的灵活调节,从而规避单一市场估值过高的风险。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了解,长盛基金自2006年开始为QFII资金服务,兼顾A+H两地市场投资。在QDII投资上,吴达管理的长盛环球景气行业自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收益排名高居同类前五。截至今年4月末,其近三年收益率摘得同类榜眼。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