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不能打在民营医疗身上
当人们认为莆田系医疗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恶”正好说明了在医疗领域“民营”的不靠谱,我们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关上已经逐渐打开的大门,重新回到公办医疗独此一家的时代。虽然我们知道,如果仅仅依靠公立医院,现有资源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当我们将莆田系医疗等同于民营医疗,坚持认为坑蒙拐骗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洗脱不掉的 “原罪”,我们就只能困守在我们自己制造的围城里面。我们得出的惟一结论必然是反对社会资本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提供更加多元的医疗产品和服务,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需求不仅大范围地存在,甚至因为国内市场缺位正在流向海外医疗机构。
我们知道这样的看法正流行于这里那里的人群中,这是很多人真诚反思得出的结论。抱持这样观点的人,和我们一样渴求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对所有人同等的重要。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说的是,这绝非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仅仅以数量而论,官方统计显示,2015年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3.8万所,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5%。社会办医疗机构门诊量已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2%。这岂是一个“莆田系”可以概括,板子又如何可以不问缘由脆生生地打在民营医疗身上?
历史地看,可以说社会办医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医院的人比超市多,早已不是新鲜事。单靠政府投入和公办医疗,解决不了看病难,更别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结构与布局。所以你可以理解,从2010年至今,政府部门多次发文鼓励多元办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这是一个万亿大市场,需求却从来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满足,更遑论中国还正在崛起以亿计的中产人群,他们需要更多元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
这几年,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医疗服务领域。这其中的确良莠不齐,乃至泥沙俱下。资本有逐利的本性,作恶者必须受到惩罚。要当心的是,将问题归结于市场化,是一种简单却偷懒的办法。“医者仁心”的道德约束无法替代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和恰当的激励机制,这不仅适用于社会办医,对公办医疗体系也同样适用。医疗服务机构诚信的建立根基于有效的惩罚机制,好的监管应该有利于这种机制的形成。当“作恶者”根本不会因其“恶”支付足够的成本直至被逐出市场,不仅医疗服务供给品质不会提高,那些真正愿意踏踏实实做医疗的机构反而可能成为失败者。
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一方面很多时候社会办医要面对无数道审批,盖几十个公章,耗费时日也不一定能顺利过关,即使过关也被打入另册,比如无法纳入医保等;另一方面,一些机构铤而走险寻找灰色通道,甚至可以逃避监管,肆意妄为。有关地方主管部门对社会办医中出现的问题要么假装看不见,一旦面对舆论压力则不加分辨一律封杀。医疗是长期投资,如果社会办医者没有稳定的预期,又如何把资源和心力投注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看起来我们早已过了用“公”或“私”去评判好企业或者坏企业的年代,它们同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医疗领域,很多人仍习惯于打上所有制的标签,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与之相关,从十多年前开始,公益性还是市场化的纠结始终不断,争议至今天也没有结束,也多少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一家医疗机构建立起自己的信誉,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和代价。
去年发布的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将社会办医纳入了整个体系,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我们相信,未来几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还将是持续的热点,社会办医是否堪当大任,取决于他们愿意承担怎样的使命,也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监管和激励政策。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