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8日00:52 经济观察报

  我们能从“魏则西事件”学到什么

  盖虹达

  医疗的本职是“救死扶伤”,天生具有社会服务性质,但如今被利益扭曲到让人不寒而栗。已经暴露问题的医疗行业,为什么一直丑闻不断?

  除了医疗体制、监管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之外,与他们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在这些机构里,医生的角色冲突:治病救人和盈利挣钱的角色不分。

  任何一家大量投入广告宣传、设备、外聘知名医生“走穴”的民营医疗机构无疑都对盈利有着强烈渴望。在医疗和经营合一的框架下,这种渴望直接贯通到了医生岗位。我们看到,很多报道提到,有关医院甚至会开出专门的课程,专门培训医生,如何从患者身上谋取更多的钱财。

  医生的宗旨就是治病救人,但是在这个经营管理模式下,他的最高目标成了挣钱。这无关医院的所有权属性,只要这样的角色冲突一直存在,医生的行为就会扭曲,直到有恰当的机制解决这个冲突。

  医疗行业本身已经有这样的实践案例,表明盈利性和医院本身的致病救人是不冲突的,并且会有很好的结合。

  台湾的长庚模式一直广受称道。台湾长庚医院在设立之初也面临着医疗资源短缺、红包盛行的恶劣环境,但通过其独有的模式,长庚医院成立三年就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并在后来成为亚洲最大、最具经营绩效的医院之一,也因此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实现了对台湾医疗产业的彻底变革。

  长庚模式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组织功能架构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医务和经营分离。简而言之,在医疗专业体系内的医生、护士主要对医务负责,效忠本身专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经营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包括行政管理、运营保障等事务。

  诚然,中国公立医疗资源紧张,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民营医疗力量的补充是必然选择,国家政策也在持续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但天生逐利的民营医疗如何平衡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诸多被曝光的医疗丑闻,让我们看清中国医疗制度的缺失和错位,但“长庚模式”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野蛮生长之外的新的可能。

  除了医疗,所有人一生中都避不开的经历另外一个就是教育。

  相比医疗是“治不好病会害死人”,教育如果扭曲虽不至死却是“慢毒”。

  关于教学的乱象,网络上同样能够找到诸多的案例,原本教书育人为本职的教育,在很多案例报道中早已不再单纯。和医院类似,学校的很多与教育毫无关系的任务也被加诸老师头上,在教务和其他任务上的平衡恐怕在考验着每一个双重角色的人。

  当下,我们的确面临教育资源紧张的现实,民办教育力量也正在互联网和资本的力量推动下迅速发展,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盈利的双重角色中,如何找到市场化的平衡点,是行业变革中必须谨慎探索的。相应的,教育同样需要“教管分离”,不再让教师背负不该有的压力,让他们回归教育本职,避免类“魏则西”事件的重演。

  长庚模式所形成的经验,表明了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领域,市场化机构的正确经营和治理方式的重要性。

  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这些社会事业中,具体运作时的业务和盈利的分离。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应以职业宗旨为己任,盈利事务则交给相应的经营团队来完成,各得其所。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社会事业本身的“非营利性”和社会事业机构的“盈利能力”的共同成长。

  今天是医疗被推上风口浪尖,我们希望给社会事业市场化之后的行业敲响警钟,不要让类“魏则西事件”在这些领域重演。

  (作者为本报记者、生活方式Lab主任)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