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8日00:52 经济观察报

  动车让座风波催促铁道改革

  陶舜

  769

  2016-05-09

  陶舜

  近日让座事件再起风波,这一次场景转换到动车上。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恳请挤一挤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绝大部分网民反感老人的女儿颇有道德绑架,人们更愿意保护女生不让座的权利,这也是对规则的捍卫。这件事情不大,权利界线也很清晰,持票就座本身并没有可争议之处,基本上是网民的借机吐槽把它顶上头条,在过去的让座风波中,一些老人强制年轻人让座甚至打不让座青年,久而久之,舆论场上对让座这件事情已经养成了逆反心理,所以一触即发。

  让座风波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公交地铁让座风波频出,是因为这些交通工具的座位不记名,公益属性浓厚,其服务以安全送达为目的,舒适度无法保证。坐动车和飞机就不一样,需要实名登记、对号入座,距离远、时间长,有一定的舒适性要求,其商业属性高于公益属性。而且既然买到了无座票,说明乘客对于无座的境况是有心理准备的,为此很多人如果没办法站,就会花个十几块钱买个小板凳,或者上车之后补差价买更优的座。坐车无座,求助于列车员比求助于普通乘客更有机会得到帮助。

  从座位主人的角度看,自己花钱买到的座位凭什么让人?除非出于自愿,他人无法强迫,正如媒体所称,不让是本分,让是情分。拒绝让座就被横加指责,不是很冤枉吗?委屈之下,有座者对于这种道德强迫难免讥讽“你弱你有理”,一来二去,矛盾势必激化,一个求助的行善的机会就会演变成强迫之下的自卫反击战,令人遗憾。

  还应注意到,老人女儿要求让座的心理或许还有隐秘的一层,她们花了和二等座一样的价钱却只能站着,这种价格设计本身或许给了乘客一种暗示,以为站票座票应该分享座位。站票与二等座票价格相等,乘车服务却有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在潜意识中让很多乘客将动车视同公交地铁。

  铁道部当初制定同价不同质票价时,是出于何种考虑呢?至少在上述让座风波中,老人及其女儿并没有跑到一等车厢和商务车厢去要求让座,因为明显的服务等级差异,有助于各安其分。从这个角度看,让座风波及其网上余波也都在催促铁道改革,这种改革不仅包括对硬性的票价次序的再界定,更包括老幼孕等弱势乘客是否需要特殊车厢等人性化改良方案。在一些发达国家,列车上确实是有儿童车厢,且摆有玩具,既不耽误孩子玩乐,也让成年人得以耳根清净、睡个好觉。如此说来,让座风波就不仅仅是道德口水,还是催促改革的苦口良药。制度和设施环境的升级换代,可以消弥许多不必要的争执。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