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5日15:16 中国产经新闻报

  “僵尸企业”获高额补贴现象何时了?

  文/张萧然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已经收尾,“僵尸企业”获高额补贴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闯入人们的视野。

  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在1725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负数的共有144家,其中连续三年获得政府巨额补助的达122家,这122家公司三年累计获得政府“红包”307亿元。

  数据同时显示,如果以连续三年获取政府巨额补贴来统计,上述122家近三年亏损1400亿元。从负债角度看,上述144家企业负债更高,达9622.10亿元。这些亏损严重的企业被市场划入“僵尸企业”之列。

  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全靠政府慷慨解囊来“续命”,政府补贴俨然已成为这些“僵尸企业”的重要收益来源。据调查,这144家“僵尸企业”大多集中于钢铁、化工、煤炭、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

  自去年年底,中央已明确定调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被上升至国家意识层面。那么,为何这些本该被清理的“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企业却能光明正大地获得政府补贴?

  据悉,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注资输血,也有自己的苦衷,比如为了保障当地的就业和维护税收等,只能被迫出钱帮助相关企业保壳。虽然事出有因,理由也冠冕堂皇,但从其危害性来看,这种现象显然有些得不偿失,并影响恶劣。

  财政补贴固然可以扮靓这些“僵尸企业”的财务表,但并不能解决企业持续增长的问题,并会引发一连串的恶果:根据市场规则早该被淘汰的产能不仅不停工,反而会因获得补贴继续扩张产能,加剧产能过剩,该结果明显与中央确立的去产能目标相背离;不合理的补贴使得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秩序;此外,还导致劣质资产绑架政府财政的困局,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些恶果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有前车之鉴的。政府高额补贴“僵尸企业”的现象早就存在,也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但由于缺乏规范,该现象一直延续至今,所引发的恶果也日渐凸显。比如,备受市场诟病的“僵尸企业”规模不仅不见缩减,其亏损面反而进一步扩大。

  从亏损过亿的企业合计亏损额来看,2015年78家共计亏损548.74亿元,比2013年422.12亿元、2014年的508.97亿元均有所扩大。荒唐的是,随着企业亏损面扩大,政府补贴在不断加码,去年的政府补贴额度约为前年的两倍。

  政府高额补贴“僵尸企业”危害极大,既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极大地阻碍实体经济领域去产能、调结构的目标,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因此,有专家建议中央能积极采取行动,规范各地政府补贴过多、增速过快的现象,坚决制止这种财政补贴变“乱贴”的现象,违反法律法规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