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30日00:28 综合

  债市的“信仰”是个什么鬼?

  ■冉学东

  最近债市高位调整,由于某些机构杠杆放得很高,所以尽管调整幅度不是太大,亏损也不小。他们说,信仰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这个“信仰”是什么,就是对央企、对国企、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仰,这几个融资主体的特点是,都是由政府隐性担保兑付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刚性兑付。

  按理,债券牛市在中国已经经年,全拜中国经济疲软所赐,下滑压力很大,央行货币宽松,把利率一路压低,于是机构资金一路杀入债市,以高杠杆操作,再加上中国特色的债市刚性兑付,这些机构无视债市风险,最终都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这种状况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2016年一季度以来,以投资的大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复苏,主要表现为一季度天量的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额,并且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加速,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疯狂,这带动大宗商品,尤其是煤炭和钢铁两个品种狂飙。

  二是债务压力巨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大,高层不得不酝酿出台债转股,但是没想到这却形成了部分债市投资者的恐慌。此前债转股都是国有机构,亏损都是国家的,没人在意,在债市价格上影响不大,但是现在机构五花八门,私人投资者不想做股东,于是开始去杠杆卖出套现。

  更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债务的违约,以前违约的大多数是民企,所以投资者都逐渐抛弃了民企,而是集中在城投公司和国企上,但是近期违约的就是后两者:中铁物资的违约,河北和海南城投公司提前兑付,让整个信用理念出现颠覆。天津钢管集团从渤海钢铁集团分拆,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成为北京惠农基金,等等,更动摇了“债市信仰”的根基。

  中铁物资的停牌交易起初看着很简单,事实上在市场上的影响却非常大,因为一旦某个基金持有这个公司的债券,就会引发该基金的赎回潮,基金管理者就不得不抛售其他资产以应对赎回,这就形成了风险传染,弄不好会形成踩踏效应。

  债权债务关系最重要的是信用,故意违约或者做手脚,是债权人最恐怖的。目前中国债务庞大,债务分布不平衡,而且债务还在趋势性增加,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复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是打破刚性兑付,实现有序去杠杆,因此国企央企的违约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也是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步。

  机构对城投公司和央企国企的信仰,说白了是建立在一个不健康的信用文化的基础上的,这个信仰的建立始作俑者当然是政府,但是投资机构也难辞其咎。从2012年开始城投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就成为舆论热点,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及今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学界和媒体一再提醒,但是管理者行动上瞻前顾后,理念上左右摇摆。经济下行时要保增长,于是城投债大量发行;当经济上行风险比较小时,又开始要清理城投公司,最终导致尾大不掉,债务累积。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那些把公司资信作为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抛弃了城投债等债券,就怕政府打破刚性兑付,但是那些有所谓“信仰”的投机者,却屡屡得手。

  但是,刚性兑付已经导致债市交易过于拥挤,正在孕育风险,高层肯定会想办法有序降杠杆,打破刚性兑付。这时候就是大家抛弃“信仰”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